参加工作一年以来,我观察到:清晨六点的村口,第一书记已蹲在田埂上,手中攥着笔记本,认真倾听种粮大户反映灌溉水管的难题;深夜十一点的镇政府办公室,负责民生工作的干部揉了揉发酸的肩膀,仔细核对完最后一份民生台账。这是基层干部最寻常的工作状态——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凭着一股子“朴素劲儿”,把党的政策落到田间地头,把群众的难事扛在肩头。这些具备朴素作风的骨干力量,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承重墙”。他们办事不求轰轰烈烈,只求得到群众认可;做人不图名利光环,只愿无愧于胸前的党徽。而这份朴素能够经受住岁月考验、抵御住诱惑侵蚀,离不开党纪的“锻造”与“护航”。党纪是饱含温度的“指南针”,既为党员干部划定不可逾越的底线,又指引他们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走得稳、走得远、走得暖。
党纪是“初心校准器”。
基层干部面临的诱惑往往“不大不小”:可能是商户递来的一张购物卡,可能是办事群众塞的一盒土特产,可能是项目合作中对方“顺手”提供的关照。这些“小甜头”看似不起眼,却如同细沙,容易逐渐磨掉干部心中朴素的底色。而党纪,正是及时拂去这些“细沙”的清风。为群众办事是基层干部的本职,不收取群众一分一毫,才能确保工作不“变味”。这种坚守原则的“轴”劲儿,正是党纪融入干部思想的自觉体现。党纪并非要“束缚”干部干事的手脚,而是要守护他们心中最珍贵的朴素精神,避免其被利益裹挟、被人情干扰,始终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这就如同园丁修剪枝叶,并非为了扼杀树木生长,而是为了让它更茁壮地向着阳光伸展;党纪对干部的要求,也不是为了“挑错”,而是为了让他们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纯粹初心,守住朴素根本。
党纪是“成长营养剂”。
朴素骨干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党纪的滋养与实践的打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许多年轻党员干部刚到基层时,往往急于“干一番大事业”以体现自身价值。直到真正深入群众、换位思考,才深刻认识到:基层干部的“事业”,始终蕴含在群众的“小事”里,把这些“小事”办实办好,就是最大的“事业”。党纪中“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绝非一句口号,而是需要党员干部俯下身子、沉下心来,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来抓。走村入户时,学着用方言与老人拉家常;深入田间时,耐心听村民诉说心里话;宣传政策时,把条文术语转化为“大白话”。所谓骨干力量,并非要在短时间内创造惊天动地的业绩,而是要像一颗螺丝钉,牢牢钉在群众需要的岗位上。这样的思想转变,离不开党纪的滋养——党纪为党员干部的成长划定了“坐标系”:既要求党员干部保持干事创业的热情,更强调求真务实的作风;既鼓励党员干部拥有创新突破的勇气,更提醒要具备稳扎稳打的耐心。在党纪的持续滋养下,党员干部逐渐褪去浮躁之气,涵养出朴素灵魂,成为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的“贴心人”。
党纪是“干群连心桥”。
群众评价干部,看的不是说了多少漂亮话,而是办了多少实在事;群众看待党,看的不是出台了多少政策,而是这些政策是否真正惠及自身。这些具备朴素作风的骨干力量,正是党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他们以党纪约束自身言行,用实际行动温暖群众,让党的关怀通过一个个“朴素”的举动,传递到群众的心坎里。无论是牵头申请“营养午餐”项目保障学生健康,还是翻山越岭劝说辍学孩子重返校园,正是这些看似“不值一提”的小事,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进而将干部当作“自家人”。党纪促使党员干部守住朴素作风,而朴素作风又帮助党员干部赢得群众信任。这就如同寒冬里的一盆炭火,无需华丽包装,却能实实在在温暖人心;朴素骨干无需耀眼光环,却能凭借党纪赋予的初心与担当,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坚实的“连心桥”,推动党的方针政策落地生根,确保群众的心声诉求及时传递,让党群干群关系如同“鱼水”般亲密无间。
当前,我们正处在绘就新的历史蓝图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更多朴素骨干力量——不慕名利、不尚空谈,把心思聚焦在干事创业上,把精力投入到为民服务中;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在党纪的指引下,始终保持初心不改、本色不变。全体党员干部要时刻谨记党纪、自觉遵守党纪、认真践行党纪,将党纪当作“护身符”,既守护自身的朴素作风,又锻造干事创业的力量。唯有如此,才能让党员干部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走得更稳,让党和人民事业的根基扎得更深。(贵州省从江县自然资源局:潘利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