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一大民生工程,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现实问题,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我们各级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当高度重视,我们不但要深化高考机制改革,还要想方设法拓宽就业渠道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从而不断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作为党员干部我们不但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还要多层面落实大学毕业生就业。
一、高校层面。一方面是进一步完善高校大学专业设置与社会生产需求有效衔接的就业机制。教育职能部门要统筹全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才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高校专业设置。二方面是积极启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引导机制。教育职能部门,高校要大力开展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等教育活动。人力资源部门要针对高校毕业生设置岗位,如到基层就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等,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围绕国家导向就业创业。如,由教育有关部门组织启动“2023届高校毕业生校园招聘月”活动,会同有关企业等方面举办现场招聘活动。又如,探索全时全效的“云就业”工作模式,通过直播带岗、云推介、见面会等方式助力毕业生线上求职。三方面是为创新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实施“灵活就业”模式提供保障。教育职能部门、人社部门和高校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将未能实现当年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灵活就业模式保障机制”,即“高校毕业生进入快递员、网络主播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劳动法保护范围。
二、大学毕业生自身层面。一方面要求高校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观的正向引导。教育职能部门、高校等在正确做好大学毕业生观引导工作,引导大学毕业生结合自身实际,正确面对择业就业问题,引导大学毕业生深入基层锻炼,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敢于参与就业与创业的竞争。二方面是大学毕业自身层面。当前,受网络信息的各种就业观的工作轻松、来钱快、高收入等误导,有些大学毕业生存在高不成、低不就、不肯干、不愿干、要高薪等的就业观也是实际情况,广大大学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敢于参与就业与创业的竞争,在社会这所大学中不断提升生存技能及能力,用好所学,发挥自身作用,为社会作贡献。例如,2022届毕业生小杨来自贵州从江农村,小杨直到今年7月份还未落实工作单位。小杨学的是贵州大学旅游专业,从2022年毕业至今参加几次体制内考试又上不了岸,去应聘旅游公司当导游专业对口,又是家乡,然而他本人的择业意向却是:工作单位地点必须在二线城市以上,至于到二线城市以上的什么单位、具体做什么工作都无关紧要,除此以外,什么单位都不考虑。在这种心态下,结果自然难以如愿。
三、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层面。各级党委政府、职能部门要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想方设法拓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和增加就业岗位。各级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该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想方设法广开就业渠道,扩大就业门路,提供就业机会。如:措施一,实施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提前退休机制,留有更多岗位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措施二,国企央企职工薪资适度降低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持平,以便释放国企央企单位更多岗位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措施三,适度增加“三支一扶”招聘人数及服务年限提高到3—5年,有效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高峰缓冲期问题。措施四,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技能培训,增强他们就业技能。
四、社会层面。社会各界多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以更好的包容态度帮助他们就业,创建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就业的友好型社会环境。措施一,对于解决更多大学生就业的企业给予免税奖励,如:送外卖等;措施二,对于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给予3~5年免税期。(从江县委宣传部:潘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