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乌什县阿恰塔格乡114名学生走进乌什县别迭里烽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别迭里烽燧遗址)、亚曼苏柯尔克孜族乡幸福新区、乌什县别迭里烽燧长城国家文化馆、衢州国际围棋文化交流中心·乌什分中心、科技馆(地震馆)等地深入了解长城文化、戍边文化、红色文化,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厚植家国情怀,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首站抵达的别迭里烽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别迭里烽燧遗址),是研学活动的“历史课堂”。通过讲解员对乌什历史名人戍边守土、兴学利民事迹的生动讲述,青少年们不仅触摸到千年烽燧的沧桑肌理,更从本土先贤的担当里读懂“家国”二字的重量——这里不仅是新疆的边陲之地,更是中华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深厚的历史积淀让文化自信在心底自然生长。
燕泉山公园则成为直观的“生态与建设课堂”。从错落有致的景观布局到精细化的生态保护措施,从便民设施的完善到文化元素的融入,青少年们亲眼见证家乡近年来的发展变迁:曾经的荒山变成了市民休闲的乐园,普通的街道浸润着文化的气息。这份“家门口的变化”,让“热爱家乡”不再是口号,而是看得见的生态之美、摸得着的幸福成果,进一步强化了对故土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南孔儒学文化园里,一场“文化寻根”之旅悄然展开。青少年们在诵读经典、聆听儒学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南孔文化“仁义礼智信”的精神内核,同时借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互动,打破语言沟通的壁垒,理解“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深刻内涵。在这里,文化不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连接心灵的纽带,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扎根。
乌什县科技馆(地震馆)内,“理论+实践”的防灾教育直击人心。讲解员以国内外地震大事记为切入点,结合乌什县2024年“1·23”7.1级地震中创造的“零死亡、少受伤、快恢复”三大奇迹,系统讲解地震带分布、成因及次生灾害等知识。更让青少年印象深刻的是“地震模拟体验小屋”——当模拟的震感传来,他们在讲解员的指导下快速完成避险动作,将“震前预警、科学避震、自救互救”的知识转化为肌肉记忆。这场特殊的体验,不仅提升了防灾减灾能力,更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温情,以及国家对人民生命安全的守护。
衢州国际围棋文化交流中心·乌什分中心,为研学活动增添了“传统文化创新”的亮色。青少年们从围棋“黑白对弈、攻守平衡”的规则中,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辩证智慧;从“线上对弈”“围棋文创”等现代传播形式里,看到传统文化与时代接轨的活力。当指尖落下棋子,他们不仅学会了一项传统技艺,更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薪火相传,也能与时俱进”的道理,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在对弈间不断升温。
研学之旅的最后一站,别迭里烽燧长城国家文化馆成为“精神升华的殿堂”。馆内展出的戍边将士书信、长城修缮工具、乌什历史文献等实物与影像,串联起别迭里烽燧作为“丝路要塞”“戍边屏障”的过往,清晰勾勒出“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脉络。
当114名青少年在“长城精神 戍边担当”主题展区前合影时,阿恰塔格乡六年级学生阿丽娅·阿不力孜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参观了这么多地方,我认识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也明白了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通讯员:阿迪兰木·库尔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