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破除“鞭打快牛”困境, 激发干部队伍”群牛奔腾”
2025年10月11日   来源 : 清风网   作者:   张一清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近期,《中国组织人事报》刊发的《“快牛”勿用鞭打》一文引发了广泛共鸣,这篇文章爆火的背后其实折射出部分单位“鞭打快牛”这一管理顽疾背后的三重失衡:一是考核激励的失衡,让实干者寒心;二是干部培养的失衡,让庸碌者安逸;三是管理思维的失衡,让队伍活力滞涩。破解这一困境,需以刀刃向内的决心和刮骨疗毒的勇气彻底整治,方能迎来“群牛奔腾”的干事新气象。


以精准考评与有效激励,打破“洗碗效应”的逆向循环。“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现象让“快牛”流泪,“慢牛”暗爽,在当下追责问责日趋严格的当下,“快牛”们因承担超出本职范围的工作而一旦出错,往往不仅功劳尽毁,还可能面临问责处分,让“功成不必在我,追责必定有我”的自嘲与笑谈慢慢浸入现实。反观“慢牛”,不仅在工作中“躺平”享清闲,更可能在评优晋升时因“无过错”的履历占得先机。当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当担当实干者比不过“划水摸鱼者”,当“只挨鞭子不吃草”成为常态,“藏拙”便会被越来越多人奉为生存哲学,最终导致单位整体效能的断崖式下滑。要完善以“工作实绩”为核心的考核评价机制,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用人导向,破除提拔晋升和评奖评优的隐形台阶,让“快牛式”干部在精神物质奖励上“快人一步”,当干部考核的“指挥棒”真正树立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鲜明导向时,“快牛”方能拜托“能者多劳”的负累,轻装上阵;同时要用好容错纠错机制,对干事者多一些包容理解,为扛重活、打硬仗的干部撑腰鼓劲,让干部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切实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干事创业氛围。


以严管厚爱与分类施教,根治“慢牛躺平”的作风顽疾。不问“快牛”为何慢,只逼“快牛”跑更快,相较于不断向“快牛”加码加压,更为迫切的是要推动“慢牛”提质增效。要破除“鞭打快牛”的困境,关键在于建立权责清晰对等、赏罚公开分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机关单位中,“慢牛”现象及其背后的作风问题是真正需要被聚焦和整治的关键,因此切实扭转“慢牛”的工作作风与效能,是扭转机关风气、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环。要扎实整治“躺平”行为,主要领导应靠前一步,通过谈心谈话精准掌握“慢牛”不动的症结,对症下药:对于不会干的能力短板,则要加强对“后进者”的培养和磨练,依托党校主阵地,强化理论修养和专业素质,加强一线培优,到经济发展、双招双引、信访维稳等一线“淬火”,坚持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使用,全面提升履职本领,对于确实不能胜任工作的要予以妥善安置;对于不想干的思想懈怠,则要敢于用斗争精神,与其较真碰硬,从严监督教育,抓实谈话提醒、函询诫勉、警示教育等工作,促使其增强党性、守牢纪律,及时刹住“为官不为”的歪风邪气,并可以通过定期通报本单位本部门“不作为、慢作为”典型案例,让“慢牛”公开亮相、红脸出汗,倒逼其在压力传导下奋起直追,逐步跟上整体工作节奏,方能形成群牛齐跑、事业犇腾的局面。


以战略眼光与制度创新,扭转“依赖快牛”的惰性思维。“快慢牛”问题的本质。是管理者的责任。部分领导和管理者在工作中有规避风险的“求稳”心态,在用人上存在着路径依赖,习惯性地将事务悉数压给那些勤勉可靠的“快牛”,这种懒政思维下的过度依赖,不仅让“快牛”们不堪重负、身心俱疲,热情透支,更会导致的干部队伍能力结构失衡,整体战斗力出现“短板”。一旦人员流动,那么由“快牛”支撑的工作变会出现断档、青黄不接的风险。因此,对于各级领导而言,在干部管理与使用上必须从根本上扭转观念,克服“路径依赖”和“用人惯性”,干部管理培养不应是“鞭打快牛”,而应该是用制度机制让“人尽其才”取代“能者过劳”,必须从“过度依赖个体”切换到“全面提升整体”,综合考虑事业发展和干部成长两个关键性因素,通过关键岗位和重大任务的实践锻炼,让“慢牛”型干部和“牛犊”们经受历练、增长才干,激励“慢牛”跟进,培养“牛犊”成长,努力做到“人岗相适、人事相宜”,有效防范和化解干部队伍青黄不接、能力断档的风险,最终构建起干部队伍建设与事业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的持久生命力。(郑旺镇人民政府:张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