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在“变”与“不变”中“守心过关”
2025年10月14日   来源 : 清风网   作者:   王俊杰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寒来暑往,时节更迭,自踏入县委组织部研究室的大门,转眼已是一年有余。从宁静的大学校园走进严谨的机关大楼,从专注理论研习的学生转变为执笔撰文的组工干部,工作环境、身份角色、任务节奏无一不在经历着深刻的转变。这一年多来,我在“变”与“不变”的交织中摸索、适应、成长,始终以初心锚定航向、以虚心锤炼本领、以细心履行责任,一步步闯过成长路上的“思想关”“角色关”“责任关”,在组织工作这片沃土中,渐渐扎下了属于自己的一寸根。

从校园到机关,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逐梦初心,在知行融合中过“思想关”。校园里的学习多是啃书本、钻理论,而机关工作更强调政治属性,每一份材料、每一项工作都需紧扣决策部署、贴合实际需求,容不得“书生气”的虚浮。犹记得初入岗位时,由于对组织工作的政治要求和实践逻辑把握不深,所撰写的材料有时难免与真实需求有所偏离。面对差距,我沉下心来,系统研读党的创新理论,深入钻研组织工作条例与业务规范,更主动投身实践,在参与调研、筹备会议、撰写信息的过程中不断校准认识、深化理解。我渐渐体悟到,组织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关键一环,也是联通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桥梁纽带。做好组织工作,要求我们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把准政治方向,也要有务实的作风扎根现实土壤,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把党的理论、原则与主张,转化为服务大局、服务干部、服务人才的具体实效。

从学生到公仆,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谦逊虚心,在俯身求教中过“角色关”。学生时代有老师划重点、同学帮答疑,是被动接收知识,可作为党的公仆,得主动想着服务党员干部、辅助决策,更要懂得向身边人学习。初到研究室,面对陌生的业务领域和复杂的工作关系,我曾感到无从下手,行事难免带着学生式的被动与青涩。意识到不足后,我主动向科室前辈请教政策细节与工作技巧,学习文稿起草的谋篇布局,探询沟通协调的艺术方法。对于拿不准的问题,坚持多问、多核、多思,逐步褪去了学生思维的局限,开始学会站在“服务者”和“参谋助手”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推进工作。我渐渐明白了,组织工作本质是做人的工作,是服务干部成长、激发组织活力、凝聚奋进力量的精细艺术,绝非仅凭书本知识所能驾驭,必须在实践的摸爬滚打中积累经验,在向前辈的虚心求教中领悟精髓,将服务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从被动到主动,变的是姿态,不变的是务实细心,在主动担当中过“责任关”。学生时代的任务多为指令性,按要求完成即可,机关工作却得“眼里有活、心里装事”,主动在日常中挖掘工作的价值点。入职初期,我主要从事一些辅助性、事务性工作,虽然能够认真完成,但总感觉未能触及工作的核心与深层。随着对研究室职能的逐渐熟悉,我开始有意识地转变工作姿态,不再满足于“指哪打哪”,而是尝试主动思考当前工作,注重从会议记录、基层报送材料、调研谈话等细节中捕捉信息、提炼观点,敢于在合适的场合,就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文稿质量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浅见。慢慢地,我实现了从“被动接受者”到“主动谋划者”的转变。我深切体会到,组织工作是一项极需前瞻思维和精准施策的事业,绝不能止步于“做过了”的程序合规,更要追求“做好了”的效果导向,要善于在细微之处洞察端倪、发现症结,以创新的思路和务实的举措破解工作难题。

一年多的历练,“变”的是愈发熟练的工作方法,“不变”的是愈发坚定的初心、虚心与细心。未来,我仍会在“变”中守好本心,在“过关”中锤炼本领,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自觉,把组织工作的“小事”做细、做实,在服务组织事业发展的征程中继续逐梦前行。(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委组织部:王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