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战国时期韩非子的这句箴言,穿越千年时光依然振聋发聩。它深刻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人才成长规律:真正的栋梁之材,从来不是在温室中培育而成,而是在基层的风雨洗礼、实践的摸爬滚打中淬炼成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这句话更成为培养选拔干部的重要遵循——基层既是干部成长的“沃土”,更是能力锻造的“熔炉”,唯有沉潜基层、扎根一线,方能在实践中练就真本领、在为民服务中扛起硬担当。
基层是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试验田”,是破除“纸上谈兵”的关键场域。干部在院校中习得的理论知识,如同未经打磨的璞玉,唯有经过基层实践的雕琢,才能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功夫。回溯历史,无论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在地方治理中推行“庆历新政”,将民本思想融入水利兴修、吏治改革;还是清代名臣于成龙,从罗城知县起步,在基层断案、赈灾、治水的实践中,练就了“屑糠杂米为粥,与百姓共甘苦”的务实本领,最终成为“天下廉吏第一”。他们的成长轨迹印证了:脱离基层实践的理论,不过是“空中楼阁”;只有在田间地头听民声、在项目现场解难题,才能让理论真正落地生根,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真抓实干”实效。
基层是砥砺初心、锤炼担当的“大熔炉”,是干部成长的“试金石”。新时代的基层工作,面临着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等诸多复杂任务,每一项任务都是对干部初心与担当的考验。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无数干部扎根贫困山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实际问题中,读懂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内涵;在疫情防控一线,基层干部冲锋在前,排查隐患、服务群众,在应对风险挑战的过程中,磨砺了“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这些实践充分证明,基层的复杂矛盾是干部成长的“磨刀石”,群众的期盼诉求是干部奋斗的“指南针”。只有主动沉到基层“练兵场”,在处理复杂矛盾中坚守初心,在应对风险挑战中增长才干,才能逐步成长为“能扛重活、能打硬仗”的骨干力量。
然而,当前仍有少数干部对基层工作存在认知偏差:有的将基层视为“跳板”,只盼“镀金”后尽快离开;有的面对基层的复杂问题,存在“畏难情绪”,不愿深入一线解决矛盾。这些现象不仅违背了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更与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背道而驰。要改变这一现状,既需要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树立“重视基层、关爱基层”的鲜明导向,让扎根基层、实绩突出的干部有平台、有奔头;更需要干部自身转变观念,主动放下“架子”、沉下“身子”,把基层工作当作成长的“必修课”,在与群众的朝夕相处中增进感情,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能力。
“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德。”基层的广阔天地,既是检验干部的“考场”,更是培养干部的“课堂”。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当以“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为指引,主动扎根基层、融入群众,在一线的风雨中汲取智慧,在实践的磨砺中增长才干,让青春在服务人民、奉献基层的征程中绽放光彩,最终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庆云镇人民政府:王晓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