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短视频平台与直播带货的兴起,为文旅推广注入了全新活力。不少地方的文旅干部主动走到镜头前,为家乡美景好物代言,涌现出一批成功“出圈”的案例。然而热潮之下,如何让文旅宣传既生动鲜活又不失分寸,既赢得流量又赢得口碑,成为摆在各地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面对这一挑战,文旅干部既不能固守传统、畏葸不前,也不可盲目跟风、失守底线,而需要在真实与创新、个人表现与专业运作、短期效应与长远发展之间找到恰如其分的平衡点。唯有把握好宣传的尺度与方向,才能让文旅推介既生动鲜活又扎实有效,真正成为助力地方发展的持久动力。
以“真”为基,让地域特色在真实呈现中绽放光彩。文旅推介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地方独特的自然景观、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现实中,个别干部在宣传中刻意表演、言过其实,甚至脱离实际过度包装,不仅模糊了“公务人员”与“网络主播”的身份边界,也导致宣传内容同质化,让文旅推介沦为低质流量的牺牲品。因此,宣传必须坚守真实底线,把焦点放在资源本身的独特价值上——无论是山水风光、民俗非遗还是乡土特产,都应原汁原味地展示,不夸大、不造假、不娱乐化。干部要以真诚、朴实的表达为地方“代言”,避免照搬网红套路或陷入“大尺度表演”的误区。要在创新表达的同时坚守职责本位,让宣传内容紧贴地方实际和群众需求,做到创新有方向、表达有分寸、推广有格调,真正做到让资源说话、让文化发声,在众声喧哗中树立可信、可亲、可游的文旅形象。
以“专”赋能,用专业团队打造高质量宣传内容。新媒体宣传不仅是“出镜露脸”,更是一项需要系统策划和专业执行的工作。干部首先要主动“知网、懂网、用网”,理解网络传播规律,掌握内容创作与舆情应对的基本方法,避免因不熟悉平台规则而导致宣传失效或引发争议。与此同时,要善于借助专业力量,推动组建涵盖策划、文案、拍摄、运营的文旅宣传团队,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干部在其中应发挥统筹、把关和协调作用,而非事必躬亲、包揽全程。通过整合内外资源、引入社会力量,形成“干部引领方向、团队负责执行”的宣传机制,既能提升内容质量与传播效果,也能避免干部因过度投入具体事务而影响主责主业,实现政务与宣传的良性互动。
以“长”致远,将短期流量转化为持久发展动力。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流量意味着关注度和客源,但流量本身并不等同于发展质量。一些地方依靠某个视频或某次活动“一夜爆红”,却由于配套不足、管理滞后、服务体验差而迅速“降温”,甚至因投诉增多、口碑下滑而对当地形象造成反噬。因此,干部在积极拓展宣传新渠道、新形式的同时,更需高度重视“流量之后”的长效治理。要切实推动从“重营销”向“营销与服务并重”转变,将宣传中积累的关注度转化为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游客体验的实际行动。要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完善接待能力,建立应对突发情况的快速响应机制,营造诚信、友好、安全的旅游环境。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转变,让游客真正“想来、愿来、再来”。(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北宋镇:王志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