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筑巢引凤聚英才 凝心聚力筑高地
2025年10月16日   来源 : 清风网   作者:   盖奇腾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在全球化竞争白热化、科技迭代与产业升级加速演进的今天,人才集聚高地已成为决定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变量,更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打造人才集聚高地,绝非停留在政策优惠叠加的简单“筑巢引凤”,而是要打破单一维度的引才思维,构建起“引才有道、育才有方、留才有力”的全链条、立体化生态体系,实现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闭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不竭的动能。


政策精准发力,筑牢引才“强磁场”。引才政策是打造人才集聚高地的“敲门砖”,唯有精准对接需求、破除体制障碍,才能让人才纷至沓来。过去,部分地区的人才政策存在“大水漫灌”“同质化竞争”等问题,看似优惠力度大,实则难以打动真正的人才。如今,越来越多地区开始转向“精准滴灌”:深圳针对高端科技人才推出“人才引进计划”,不仅提供最高500万元科研启动资金,更配套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一揽子”服务;杭州聚焦数字经济产业,打造“钱塘人才计划”,对青年创客给予场地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让青年人才“轻装上阵”。更重要的是,政策创新正逐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等限制,上海临港新片区实行“居转户”年限缩短至3年的特殊政策,江苏推行“人才居住证”制度实现“同城待遇”,这些突破性举措,让人才流动的“堵点”变为“通途”。实践证明,只有立足产业需求、突出分类施策、强化政策落地,才能构建起“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政策磁场。


平台提质增效,搭建育才“练兵场”。引进人才只是第一步,让人才在实践中成长、在创新中出彩,才是人才集聚高地的核心价值。平台作为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其能级直接决定人才成长的高度。在产业平台建设上,苏州工业园区依托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等主导产业,搭建“企业研发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共服务平台”三级创新载体,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带着项目落地,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培育一个产业”的倍增效应;在科研平台建设上,北京怀柔科学城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为科研人才提供世界一流的科研条件,让人才能够聚焦“卡脖子”技术难题潜心研究。同时,产学研融合平台正成为育才新阵地,浙江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技能,让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平台的价值,在于为人才提供“用武之地”,唯有让人才在干事创业中实现价值,才能形成“人才集聚—产业升级—人才增值”的良性循环。


环境优化升级,打造留才“安乐窝”。“良禽择木而栖”,留住人才不仅需要事业平台,更需要有温度的成长环境。这里的环境,既包括宜居宜业的硬环境,更包括尊重人才、包容创新的软环境。在硬环境建设上,成都打造“人才公寓”解决住房难题,武汉推进“名校名城”建设优化教育资源,让人才无后顾之忧;在软环境营造上,深圳秉持“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包容文化,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让人才能够放开手脚大胆探索;浙江通过“最多跑一次”改革,优化政务服务流程,为人才办理业务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更可贵的是,各地正逐步构建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青岛设立“人才日”,通过表彰优秀人才、宣传先进事迹,让人才成为城市最受尊敬的群体;江苏推行“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对一”专属服务,让人才感受到“家”的温暖。环境的温度,决定人才的归属感,唯有以全方位的保障、有温度的服务,才能让人才扎根成长、安心奉献。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打造人才集聚高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策的“力度”、平台的“高度”、环境的“温度”协同发力。从政策精准引才到平台赋能育才,再到环境暖心留才,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当前,我国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更需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让各类人才在新时代绽放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莱西市望城街道办事处:盖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