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作为政府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法定载体,其严谨性与权威性直接关系到行政效能和政府形象。个别地方曝出的公文照搬照抄现象,不仅造成地名张冠李戴、政策张冠李戴等令人啼笑皆非的低级错误,更深层次地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当抄袭行为屡禁不止时,公众会对整个政府系统的工作作风和治理能力产生质疑,这种信任危机的修复需要付出巨大代价。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们须从思想根源、工作负担、能力素质三个维度入手,系统施策,彻底整治。
破除“躺平式”写作,筑牢思想“防火墙”。当前部分干部在公文写作中表现出严重的“交差”心态:认知层面存在偏差,将公文简单等同于“文字材料”;态度层面消极懈怠,满足于低标准;行为层面投机取巧,“复制+粘贴+替换”成为惯用套路,导致跨地域、跨层级的雷同文件频现。这种应付了事的工作态度,不仅使公文内容脱离实际、缺乏操作性,更使政策执行在源头就发生偏差。整治这一问题须从思想根源入手,深入开展“公文无小事”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警示教育、案例剖析等形式,引导干部深刻认识公文的政治性和严肃性;建立健全思想教育长效机制,将公文写作纳入干部日常教育培训体系;强化责任意识培育,通过评选先进、树立标杆等方式,营造精益求精的写作氛围,从根本上铲除应付思想滋生的土壤。
善用工作“加减法”,卸下基层“重包袱”。基层干部面临的工作负担过重是催生公文抄袭的重要客观因素。主要体现在:工作任务密集叠加,干部身兼数职,精力分散;工作时间节点不合理,“上午布置、下午要结果”的模式时有发生;工作流程存在重复低效环节,造成不必要的工作量积压。这种超负荷状态迫使部分干部在紧迫的公文撰写任务中选择抄袭。要破解这一困境,需采取系统性措施:建立健全任务审核机制,严格控制发文数量和会议频次,推行“无会日”“思考周”制度;优化工作安排,建立重要工作预告制度,避免多项紧急任务同时压茬推进;简化文件签批流程,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切实为基层干部创造潜心写作的必要条件,确保有充足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和精心打磨。
练就写作“金刚钻”,夯实业务“基本功”。干部公文写作能力不足的问题较为普遍。政策理解能力欠缺,导致内容与要求出现偏差;调查研究能力不足,使公文脱离工作实际;文字表达能力薄弱,缺乏规范性和准确性;创新思维不强,难以提出特色举措。这种能力短板使部分干部在面临写作任务时力不从心。要打破“不会写就抄”的恶性循环,必须构建全方位能力提升体系:制定系统培训计划,定期举办专题培训,邀请专家辅导;建立“传帮带”机制,安排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指导新人;编制实用工具书,提供参考资料;搭建交流平台,开展优秀公文展评和经验交流;注重实践锻炼,安排年轻干部参与重要文件起草,在实战中提升写作水平,从根本上解决能力不足问题。(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鲍王庄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