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沃土深根:从“强农报国”看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底色
2025年10月20日   来源 : 清风网   作者:   孙辉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在华夏大地丰收的季节里,一封承载着深情与厚望的回信,从党中央飞向中国农业大学。在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不仅是对一所百年学府的祝贺与期许,更是对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中国式现代化根基的深沉叩问与坚定指引。“矢志强农报国”的呼唤,穿越百廿时光,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昭示着一个古老农耕文明在现代化征程上的精神自觉与价值抉择。这封回信,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式现代化那深厚而独特的精神底色——一种扎根土地、服务人民、敬畏自然的文明品格。


农耕文明筑牢中国式现代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从来不是悬于半空的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农耕文明沃土的参天大树。回望历史长河,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绵延不绝,与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农耕智慧血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这一论断,揭示了农业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中国农业大学的百廿校史,恰是中国农业现代化探索的缩影——从1905年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的肇始,到1995年两校合并后的融合发展,再到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使命担当,这条轨迹与国家命运、民族复兴紧密交织。当我们谈论中国式现代化时,不能忘记它首先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农耕传统的文明古国的现代化,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的现代化道路必然不同于西方模式,必然带有浓厚的“三农”烙印。


精神回归校准现代化价值的航向。“强农报国”的呼唤,是对现代化进程中精神迷失的一剂清醒药。在物质主义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对“知农爱农”专业人才的期盼,对“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的嘱托,实则是对现代化价值取向的深刻校准。现代化从来不是人与土地关系的断裂,不是城市对乡村的覆盖,更不会是技术对传统的傲慢。中国农业大学师生给总书记写信表达“努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为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这正是一种精神回归——回归到对土地的敬畏,对农民的尊重,对农业价值的重新发现。这种精神回归,恰恰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可贵的品格:它既拥抱现代科技的无限可能,又守护着文明根脉的永恒价值;它既追求物质丰裕,更关注精神富足;它既要建设繁华都市,更要振兴美丽乡土。


知行合一践行农业创新征程。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知行合一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这揭示了知识与行动、创新与应用的内在统一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书斋里的空想,而是实验室与田间地头的紧密结合,是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真实写照。从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到无数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默默耕耘,中国农业的进步史就是一部科技创新与生产实践相互激荡的历史。这种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使中国式现代化避免了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常出现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科技与人文对立的困境,形成了独特的“实践理性”——既尊重科学规律,又关注现实问题;既追求理论创新,又注重实际效果。


人才培养激活现代化核心动力。“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源。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对培养“知农爱农”人才的殷切期望,触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命题——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在功利主义教育观有所蔓延的今天,“知农”意味着专业能力,“爱农”则代表着价值情怀。二者的统一,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既有精湛技艺,又有家国情怀;既具全球视野,又深植本土。中国农业大学120年的办学传统,积淀的不仅是农业科技知识,更是一种“解民生之多艰”的责任担当。这种人才观,超越了工具理性的局限,将专业能力与价值追求融为一体,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深厚的人文精神。


胸怀天下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强农报国”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相通。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胸怀天下的现代化。当中国通过自己的努力,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近五分之一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严峻,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日益凸显,中国农业的稳健发展,中国农业科技的进步,不仅关乎本国命运,也牵动世界脉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农业强国”,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是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这种天下一家的情怀,使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了超越民族国家的世界历史意义。

站在中国农业大学12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这片土地上农耕文明的千年智慧,展望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前景,我们愈发理解“强农报国”四字千钧。它不只是一所大学的使命,更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征程上的精神定向。当越来越多“知农爱农”的青年才俊奔赴乡村振兴一线,当农业科技的种子在广袤田野开花结果,当城乡融合发展的画卷徐徐展开,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农业强国的崛起,更是一种新型文明形态的孕育——它既现代又传统,既创新又守正,既本土又全球。


这封回信,如春雷惊蛰,唤醒我们对土地最深沉的情感,对农业最本真的尊重,对乡土最温暖的眷恋。在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让我们铭记: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路;无论科技多发达,都不能割断与土地的精神纽带。因为,那沃土深根处,不仅生长着五谷杂粮,更滋养着一个古老民族走向复兴的精神力量!(日照市东港区南湖镇弓山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孙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