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为本。村级后备力量是做好村“两委”换届前期准备、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抓手。当前,个别地区却出现“人选难觅”“育而不强”“备而不用”等现象,不仅造成了后备资源的浪费,更影响了基层干部队伍的建设质量。各级党组织要坚持问题导向,实施靶向施策,精耕细作村级后备力量选育管用全链条,推动村级后备力量“壮苗增穗”。
精准“选苗”,优化结构,充盈人才“蓄水池”。破解“无人可选”“来源单一”的困境,关键在于拓宽视野、广开渠道,把好入口关。要善于“就地取才”,眼睛向内,深入挖掘本土“潜力股”,重点关注在外务工经商人员、农村致富带头人、优秀退役军人、本乡本土大学生、种养能手、电商达人等群体,明确年龄、学历、政治面貌等基础条件,确保人选“靠得住、能干事”。要敢于“开门纳贤”,主动伸出橄榄枝,通过实施“雁归兴乡”计划、完善返乡创业扶持政策等方式,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挑”,从各类致富能手中“选”,从返乡创业人员中“引”,积极吸引在外优秀人才返乡任职,不断充实村级后备力量“人才库”。
科学“育苗”,提质赋能,打造成长“快车道”。“选好苗”仅是第一步,“育壮苗”才是关键。要彻底扭转“重选轻育”“备而不管”的倾向,构建系统化、精准化的培养体系。要强化“导师帮带”制度,推行“一对一”或“多对一”结对帮扶,安排经验丰富的乡镇领导干部、驻村第一书记、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等担任导师,通过政策讲解、经验传授、方法指导、带徒实践等方式,进行全程跟踪培养,帮助后备力量尽快熟悉农村工作、掌握群众工作方法、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强化“实践练兵”导向,有计划地安排后备力量参与到乡村振兴最前沿、基层治理第一线,通过设岗定责、参与村务管理等方式,让他们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经受锻炼,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增长才干。要强化“精准培训”效能,依托各级党校、各类网络学习平台等,根据后备力量的知识短板和能力需求,开展“菜单式”“案例式”教学,定制个性化培训方案,确保培训内容既“解渴”又“管用”。同时,鼓励后备力量参加学历提升和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提升专业素养。
动态“管苗”,优胜劣汰,保持队伍“活力源”。后备力量队伍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实行动态管理,确保“一池活水”。要建立“成长档案”,详细记录每位后备力量的基本信息、学习培训、实践锻炼、工作实绩、考核评议、群众评价等情况,实现“一人一档”,全程纪实。要完善“考核评价”,围绕“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通过日常测评与年度考评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分析相统一的方式,全面客观评价后备力量的现实表现。要实施“动态调整”,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原则,对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口碑好的后备力量,及时纳入重点培养对象;对长期不发挥作用、群众反映较差或存在违法违纪行为的,坚决调整出后备队伍,确保队伍始终保持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同时,要注重从调整出的后备力量中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为后续选育工作提供参考,实现后备力量管理的闭环优化。
大胆“用苗”,畅通路径,搭建干事“大舞台”。“育”的成效最终要通过“用”来检验。要让后备力量有舞台、有干劲、有奔头,必须打破隐形台阶,健全使用机制。要敢于“压担子”,积极推行“试岗锻炼”机制,安排后备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重点难点工作,鼓励他们在实践中挑大梁、当主角。要强化“激励保障”,树立“以实绩论英雄、凭能力用干部”的鲜明导向,对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扎实、群众认可度高的优秀后备人才,要优先发展入党,优先推荐作为“两代表一委员”人选,在村“两委”班子换届或出现空缺时,依法依规及时选拔进入班子。同时,要健全“容错机制”,明确容错纠错的具体情形和程序,为那些在改革创新、推动发展中出现无意过失、探索性失误的后备力量撑腰鼓劲,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良好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放开手脚、大胆作为。(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委组织部:王清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