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田畴间稻浪翻滚、玉米吐金,秋粮抢收进入“窗口期”与“冲刺期”。从平原沃野到丘陵山地,一场与时间赛跑、与天气竞速的丰收保卫战正在各地打响。在这场关乎粮食安全的关键战役中,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基层党员、普通群众、乡土人才等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用汗水浇灌丰收希望,以实干守护“大国粮仓”。
党员冲锋在前,争当抢收“急先锋”。“我是党员我先上”,在秋粮抢收一线,这句承诺化作最动人的行动。各村党支部迅速组建“党员抢收队”,党员干部带头扛起镰刀、驾驶农机,穿梭在田间地头。面对部分农户因老弱病残、外出务工导致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党员们主动结对帮扶,帮缺劳户收割、帮困难户晾晒,把“为民服务”的初心写在金黄的田野上。在山东临沂,党员志愿者们成立“农机互助组”,统筹调配收割机、运输车,解决农户“有机用不上、无机没法收”的难题;在河南南阳,驻村党员干部逐户摸排秋粮成熟情况,建立“抢收需求清单”,精准对接资源,确保“成熟一片、收割一片、颗粒归仓一片”。党员的身影,成为秋粮抢收中最亮眼的“红色坐标”。
群众互帮互助,织密丰收“保障网”。“一家难,百家帮”,乡土间的淳朴情谊,在秋粮抢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许多农村地区,村民们自发组织“互助收割队”,谁家的庄稼先熟,大家就先帮谁家收,不分你我、不计报酬。农忙时节,田埂上常见这样的场景:张家的收割机帮李家收玉米,李家的劳动力帮张家运稻谷,孩子们在田边捡拾散落的麦穗,老人们在家中准备热饭热菜,一幅“邻里同心助丰收”的温馨画面。在安徽滁州,部分村庄还搭建了“共享晾晒场”,整合闲置空地、文化广场,为农户提供集中晾晒空间,解决“晾晒难”问题;在四川达州,村民们通过微信群实时共享天气信息、农机位置,互帮互助应对突发降雨,用“抱团取暖”的智慧,让秋粮抢收少了“后顾之忧”。
乡土人才发力,注入增收“新动能”。“土专家”“田秀才”是秋粮抢收中的“技术担当”,他们熟悉农时、精通农技,用专业能力为丰收保驾护航。在黑龙江五常,种粮大户王建国带领团队操作无人收割机,通过卫星定位、智能调度,让收割效率提升30%,还免费为周边农户提供机械操作指导;在湖南益阳,农业技术员李娟扎根田间,手把手教农户辨别病虫害、调整收割机参数,帮助农户减少粮食损耗;在浙江嘉兴,“90后”新农人张伟引入“稻麦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实现收割、脱粒、打捆“一站式”完成,既节省人力,又让秸秆变废为宝。这些乡土人才带着技术、带着热情,把先进的种植理念、高效的作业方式送到田间地头,让秋粮抢收不仅“抢得快”,更“收得好”。
春种秋收,天道酬勤;颗粒归仓,众志必成。秋粮抢收的田野上,每一份付出都值得铭记,每一股力量都不可或缺。正是基层各方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双手托起沉甸甸的稻穗,用实干守护金灿灿的希望,才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成色更足。这场丰收保卫战里的基层力量群像,是对“人民至上”最生动的诠释,更是对粮食安全最坚实的守护。(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涛雒四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李雨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