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代表身影映侗乡,一线履职促振兴 ——贵州榕江乐里镇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推进基层治理纪实
2025年10月21日   来源 : 清风网   作者:   孙健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近年来,榕江县乐里镇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植根人民的独特优势,积极推动人大代表履职尽责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引导代表们下沉一线、主动作为,在产业发展、矛盾调解、教育扶持、文化传承等关键领域精准发力,以实实在在的履职成效激活了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强劲的“人大力量”。


代表带头,荒山结出金果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乐里镇将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的重要基石,鼓励人大代表立足资源禀赋,带头探索特色产业发展路径,有效帮助群众打破发展瓶颈,实现从“增收难”到“腰包鼓”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镇人大代表林泽和的实践尤为突出。曾经是两家建筑公司负责人的他,怀着深厚的乡土情怀,毅然放弃城市优渥待遇,返乡带领群众发展罗汉果产业。从最初试种11亩,到自筹资金260万元建设标准化烘干厂,再到主动对接“王老吉”“吉福思”等知名企业打通全产业链,成功带动当地群众种植罗汉果面积达1200余亩,实现年产值400万元,解决300余人就近就业。村民林泽渊感慨:“以前靠种水稻只能勉强糊口,现在跟着林代表种植罗汉果,一年能多赚4万多,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社会法庭,巧解千家心结

面对基层矛盾纠纷,乐里镇创新推行“社会法庭”调解机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熟悉民情、通达民意的优势,将矛盾化解平台建在群众“家门口”。代表们通过“榕易谈”“院坝协商”筛选寨老、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调解队伍,运用“法律+村规民约+侗族伦理”相结合的方式,用村民听得懂的“土话”讲情理、摆道理。今年以来,该镇本里村“社会法庭”已成功调解山林边界、家庭赡养、邻里摩擦等各类纠纷3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到100%。特别是在调解一起持续多年的宅基地边界纠纷时,“社会法官”们亲赴现场勘测,结合老一辈留下的“地界标记”与村规民约耐心劝导,最终促成双方和解,并共同修缮了边界栅栏。这种接地气、有温度的调解方式,使村寨矛盾纠纷数量大幅下降,有效筑牢了乡村和谐的根基,实现了“小事不出寨、矛盾不上交”。


村规民约,点亮学子梦想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也是乡村长远发展的内生动力。乐里镇人大代表主动扛起“兴教兴村”的责任担当,通过完善制度保障、搭建帮扶平台、营造重教氛围等多措并举,让尊师重教成为乡村新风尚,为基层治理持续注入新鲜血液。岑勒村人大代表杨通吉积极推动将“重视教育、奖励学子”写入村规民约,并牵头成立“岑勒村助学基金”,连续9年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基金累计募集资金16万余元,表彰学生358名,其中大学本科生39名。每年暑假举办的“优秀学生表彰大会”已成为全村的重要节日,代表们亲自为学子们颁发奖状和助学金,还邀请返乡大学生分享求学经历,激励孩子们“走出大山不忘本,学成归来建家乡”。如今,岑勒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越来越多的返乡学子加入乡村建设队伍,形成了“教育兴、人才聚、治理优”的良性循环。


文化传承,涵养乡风文明

文化是乡村的“根”与“魂”。乐里镇立足侗族文化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代表在文化传承中的带头作用,推动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代表们积极参与文旅融合发展,牵头组织群众组建民族文化表演队,深入挖掘侗族民俗元素。在今年国庆期间重点打造的“村戏”品牌——原创侗乡民俗舞台剧《一梦千年》,便是由代表发动并组织100余名群众自编自演。该剧首演即座无虚席,让游客直观感受到侗乡文化的厚重历史,成为引流变现的重要文化IP。同时,代表们积极主动对接引入佛山市“菠萝义工”等社会公益资源,常态化开展每周一为辖区老人提供免费“爱心早餐”活动,并以此为契机,编排展演弘扬孝善文化的侗族琵琶歌、侗戏等节目30余个。截至目前,累计开展相关活动100余场,村民酗酒、打牌等陋习明显减少,“尊老爱幼、邻里互助、文明守礼”的新风尚日益浓厚。


从产业带头到矛盾调解,从助学兴教到文化传承,乐里镇人大代表的履职实践,代表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凝聚民心,共同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生动诠释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深刻内涵。代表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凝聚民心,共同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榕江县乐里镇人民政府:孙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