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直面群众诉求的“第一线”。基层干部作为服务一线的人员,党始终要求基层干部当好政策执行的“排头兵”、群众利益的“守护者”。基层治理中矛盾复杂、民生诉求多样,唯有以“肯学”蓄能,以“敢为”破局,以“担当”铸魂,才能真正解锁基层干事创业的新路径,成为人民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的好干部。
要以“肯学”强基,练就过硬本领。“肯学”是基层干部履职尽责的“必修课”。基层干部若缺乏扎实的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便难以应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对基层干部而言,要肯于钻研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领域的政策文件,吃透政策内涵,结合实际灵活应用,才能避免政策执行“一刀切”,让群众信服;要肯向群众学“土办法”,走村串户倾听民情、学习群众解决矛盾的智慧,让工作方法更接地气、更得民心;面对防汛抗旱、矛盾调解等突发情况,更要主动学习应急处置流程、法律知识,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避免遇事手忙脚乱。“肯学”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自我提升的决心,唯有筑牢学习基础,锤炼过硬本领,才能做好群众的知心人。
要以“敢为”破冰,闯出发展新路。“敢为”是一种攻坚克难、另辟蹊径的拼搏精神。越是宏伟的理想、目标和任务,越是需要广大干部有“破局者”的勇气。“敢为”不是蛮干,而是敢于碰硬、勇于创新,大胆试、大胆闯,突破困境。面对艰巨任务,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魄力;面对困难和挑战,要保持“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定力;面对激烈的竞争,更要有“他人不敢为我敢为”的创新精神。青年干部最具活力、最富闯劲,绝不能见难就退、半途而废,更不能存有“命由天定”的思想。正是无数青年干部扎根一线,敢接“烫手山芋”,敢啃“硬骨头”,破解了脱贫攻击、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难题,才使乡村发展闯出新路子。
要以“担当”扛责,干出实在成效。“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事多人少,干部不止需要完成任务,更要干出实效。基层干部若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做少错”的“太平官”思想,就难以干出实事,做出实效。2025年6月黔东南州榕江县、从江县遭遇特大洪水,各级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不畏艰险、逆行而上,日夜奋战在抢险救灾第一线,展现了强烈的担当精神。反观部分缺乏担当的基层干部,其行径与担当实干的要求背道而驰,将群众诉求视作“耳边风”,把群众的投诉质疑当成“过境雨”,遇事一味推脱回避。这种不作为的行径,不仅严重损害群众切身利益,更让政府公信力大打折扣,破坏党群干群关系。
从“肯学”中汲取奋进力量,在“敢为”中突破发展桎梏,用“担当”扛起民生重任。基层干部以这三把“金钥匙”,定能打开干事创业的新视野、新境界,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中交出经得起检验的优异答卷。(贵州省剑河县南明镇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