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执镜话山河:文旅干部“出镜”宣传 的得体之道
2025年10月27日   来源 : 清风网   作者:   王舒玉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临近“十一”假期,文旅市场迎来消费热潮,各地为吸引游客各出妙招。不少文旅干部主动走进镜头,化身“推荐官”介绍景点、推广农产品,既带火了城市名片,又助力乡亲增收,成为当下文旅宣传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但热潮之下,干部宣传如何把握好“度”,做到得体有效,既彰显地方魅力,又不负群众期待,这就需文旅干部以得体之道进行宣传。


以“责任之态”立魂,守正宣传边界。文旅干部身处镜头前,一言一行皆非个人行为,而是政府公信力的直观体现,其宣传态度的端正与否,直接决定着公众对地方文旅的信任度。中纪委早已明确划定红线:公职人员参与宣传活动,必须严守纪律底线,绝不能借工作之名行个人造势之实,更不可将公共资源异化为个人博取流量的工具。对文旅干部而言,“出镜” 只是履职的一种形式,核心使命始终是推动地方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增进群众福祉。因此,在宣传中首先要明晰自身公职身份,杜绝刻意炒作、低俗博眼球的行为,不搞“个人秀”,始终让“一方水土、一方人文”成为宣传的绝对主角。无论是介绍千年古镇的历史沿革,还是展示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都需秉持“引路人”的姿态,将身份带来的“噱头”流量转化为地方文旅资源的独特价值与发展潜力如实呈现。唯有以自觉自律守牢纪律底线,以责任担当传递真实价值,才能让“出镜”宣传既接“地气”,又不碰“红线”,真正为地方文旅品牌“加分赋能”。


以“实干之力”筑基,转化宣传实效。干部“出镜”宣传若只停留在表面“吆喝”,缺乏后续实干支撑,再精彩的宣传也只会沦为“昙花一现”,甚至可能因实际体验与宣传落差过大,引发游客不满。文旅干部需清晰校准“宣传”与“实干”的关系:镜头前的推介是“引子”,镜头后的耕耘才是 “根本”。这就要求构建“事前精准策划、事中跟踪服务、事后复盘优化”的全链条工作机制。事前,需深入田间地头、景区街巷开展调研,精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例如推广农产品时,提前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确保优质农产能顺畅抵达消费者手中。事中,要建立高效的游客反馈机制,针对宣传引流后可能出现的住宿紧张、交通拥堵、服务疏漏等问题,及时响应、快速解决,避免“宣传热度”演变为“投诉焦点”。事后,需系统统计文旅收入、游客满意度、复游率等数据,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持续优化宣传策略与服务体系。如某地文旅局长以古风视频“出圈”后,并未止步于流量,而是迅速推出“局长推荐精品路线”,同步升级景区基础设施、开展服务人员专项培训,成功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留量”。由此可见,干部“出镜”的底气源于实干,唯有以实效为导向,让宣传与实干同频共振,才能实现从“出圈”到“出彩”的跨越。


以“真情之温”连心,传递地方温度。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这份温度,是吸引游客远道而来、愿意停留的核心魅力。从淄博烧烤的“烟火气”到哈尔滨冰雪的“人情味”,再到天水文旅的“热辣滚烫”,游客奔赴的从来不只是美食与美景,更是一座城市可触可感的人文关怀。文旅干部作为地方文旅的“形象名片”,其宣传更应承载这份温度,以真情实感搭建与游客的心灵桥梁。干部介绍景点时,不应只罗列地理位置、历史年代等冰冷信息,而要融入情感,讲述背后的人文故事:提及古村落,可分享村民世代守护古建筑的坚守,聊聊邻里间互帮互助的温情日常;推荐农产品时,可描述农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辛劳,让游客感受到每一份产品背后的汗水与诚意。这种带着“烟火气”与“人情味”的宣传,能让地方文旅资源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可感知、可共情的“记忆点”。当干部将真情融入宣传的每一个细节、实干的每一个环节,“推荐官”的身份才能真正赢得公众的真心认可,让文旅宣传既有“热度”,更有“温度”,让游客来了还想再来,让“一方水土的魅力”真正扎根在人们心中。(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利津街道东关村:王舒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