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培育需靠人才梯队支撑,“传帮带”作为技术传承、人才成长的重要机制,在企业、科研机构中广泛推行。不少单位快速完成“定对子”:公示师徒名单、签订协议,看似落地见效。可现实中,“结对即停滞”的尴尬频发——师傅仅在仪式露脸,后续无系统指导;徒弟找不到学习方向,只能“自学成才”;甚至有师徒从未实质交流,“传帮带”沦为“名单上的形式主义”。若仅停留在“定对子”的表面功夫,不仅浪费资源,更会延误人才成长与技术迭代,与新质生产力培育需求背道而驰。
“传帮带”止于“定对子”,问题突出。一方面,“名单结对”替代“能力传承”。某科创企业为响应要求,一次性结对20对师徒,却未明确帮带内容与目标。三个月后检查发现,近半数师徒仅首次会议后再无互动,徒弟核心技术掌握仍处入门阶段。另一方面,“无考核监督”导致“帮带空转”。某科研院所仅要求师徒定期交报告,却不核查真实性与效果,部分人敷衍了事,报告照搬模板,“传帮带”成“走过场”。更有“任务式帮带”脱离需求,师傅按固定流程灌输理论,不管徒弟短板与岗位需要,导致“教的用不上,需的没学到”,某新能源企业徒弟帮带后仍无法独立解决生产难题。
深究根源,首先是目标责任模糊。不少单位将“定对子”当“硬指标”,却未细化师徒责任:师傅传什么、怎么传、要达到什么效果,徒弟学什么、如何反馈,均不明确。“无目标、无要求”下,师徒缺乏行动动力,“传帮带”只能停在表面。其次是赋能支撑不足。部分师傅经验丰富却不懂系统传授,单位也不提供帮带技巧培训、搭建交流平台,师傅“凭感觉教”,徒弟“凭运气学”。某生物医药企业资深研究员技术过硬,却仅说“照着做”,徒弟不懂逻辑,操作频频出错。再者是考核监督缺位。多数单位无“传帮带”考核机制,仅以“是否结对”“是否交报告”判断成效,忽视徒弟能力提升、岗位贡献等核心指标,“干好干坏一个样”,难以推进帮带深入。
这种形式主义对新质生产力培育危害显著。个人层面,徒弟得不到关键技术经验,成长放缓;单位层面,人才梯队建设受阻,技术传承断层,难适应高素质人才需求;产业层面,核心技术无法高效传递,延缓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核心是创新与人才,“传帮带”若不能赋能,便失却核心价值。
破局需从三方面发力。一是明确目标责任。结合新质生产力需求,制定帮带清单:按岗位定内容,研发岗重技术攻关经验,生产岗重工艺优化;设量化目标,如徒弟3个月独立完成技术操作、6个月参与核心项目;明确师徒权利义务,避免“责任真空”。二是强化赋能支撑。开展师傅培训,传授技术传授、沟通技巧;搭交流平台,组织研讨会、实操演练;提供技术手册、案例库等资源。某智能制造企业为师傅开“经验萃取课”,帮带效率提升40%。三是完善考核监督。建“过程+结果”考核机制:过程中跟踪进展,结果上以能力提升、业绩等为核心指标;表彰优秀师徒,约谈整改敷衍者,形成“奖优罚劣”导向。
培育新质生产力,“传帮带”是重要抓手。唯有破除“定对子即完成”的形式主义,让其走向“定目标、强赋能、重实效”,才能传承技术、加速人才成长,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持久动力。(贵州省从江县下江镇人民政府:龙珍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