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高质量发展核心抓手,各地创新投入持续加码: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预计突破2.6%,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三年前增长超40%。但亮眼数据背后,“重投入轻转化”的创新虚火蔓延——大量研发经费困于实验室,先进技术锁在论文专利中,未能转化为市场产品与产业动能。若只追求投入“数字好看”,忽视转化“实效落地”,不仅浪费资源,更会延缓高质量发展,这一倾向亟待警惕。
“重投入轻转化”有多重乱象。一是“专利数量竞赛”替代“技术实用”,部分企业与科研机构为争“专利大户”,研发无市场需求的技术,某科创园区入驻企业专利转化率不足15%,大量专利仅存证书。二是“实验室成功”难抵“产业化失败”,高校研发的新型环保材料虽性能优异,但量产成本过高,数百万投入打水漂。三是“政策补贴依赖”削弱转化动力,部分企业拿补贴建实验室、购设备,却不建转化团队,补贴到期项目即停滞。
深究根源,首先是创新评价体系错位。不少地方考核仍以研发经费、专利数量等量化指标为主,忽视转化效益等质性指标。某科研人员坦言:“申请项目时专利数量是硬指标,转化效果少人问,不如多申请专利划算。”
其次是产学研协同断裂。科研机构重技术突破、轻市场需求,企业熟市场却缺技术,二者缺乏对接平台与利益机制。某新能源企业与高校合作储能技术,因成果归属、收益分配分歧,项目最终搁浅,“科研与产业两张皮”阻断转化。
再者是转化生态支撑不足。技术转化需中试、工艺优化等环节,风险高、成本大,但我国中试平台少且集中于一线城市,风险投资对早期项目兴趣低,专业技术经理人稀缺。某生物医药企业斥1.2亿元研发新药,因中试资金短缺、缺转化团队,项目被迫搁置。
“重投入轻转化”危害显著:企业无效投入加剧资金压力,产业因技术无法转化形成“创新孤岛”,国家创新资源浪费削弱核心竞争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关键是让成果“活”起来、“用”起来,否则再多投入也难成动能。
破解困局需从三方面发力。一是重构评价体系,将转化效益、市场营收占比纳入核心指标,减少对专利、论文的依赖,建立“转化容错机制”,鼓励大胆尝试。二是健全产学研协同,政府搭建对接平台,明确成果归属与收益规则,支持共建中试基地、联合实验室,推动“科研人员驻企”“企业专家进实验室”。三是完善转化生态,加大中试平台投入并向中西部倾斜,设专项基金引入风险投资,培育技术经理人,降低转化门槛。
培育新质生产力,不是投入数字的比拼,而是转化实效的较量。唯有褪去创新虚火,让资源向转化聚焦、成果向产业流动,才能激活新质生产力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活力。(贵州省从江县下江镇人民政府:龙珍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