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婚本是喜事,却因36万元彩礼酿成悲剧,男子陈某因无力承担彩礼,与家人争执后离家,最终选择溺水轻生。尽管女友武某曾安抚劝阻,却未能留住这条年轻的生命。这场悲剧留下的,不仅是陈某亲人无尽的泪水,更抛出了一个沉重的问题:究竟是谁,将他推向了绝境?
有人说,是陈某自己不够理智,年纪轻轻却扛不住压力,让一时的绝望吞噬了未来。不可否认,面对困境选择放弃生命,确实是对自己和家人的不负责。可若只将悲剧归咎于个人脆弱,未免太过片面。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而言,36万元绝非小数目,它可能是父母半生的积蓄,甚至是远超能力范围的负担。当婚姻被贴上如此高昂的“价签”,当爱情与金钱被强行捆绑,压在陈某肩上的,早已不只是一笔彩礼,更是对未来的迷茫、对亲情的愧疚,以及对“爱是否等价于金钱”的自我怀疑。
更深层的症结,藏在“高彩礼”这一顽固的婚俗陋习中。近年来,“彩礼越高越有面子”“嫁女就要赚一笔”的扭曲观念,在部分地区依然盛行。文中女方张口索要36万彩礼,或许背后有父母“为女儿未来着想”的考量,可这种以“爱”为名的索取,本质上却是将婚姻异化为交易。若真心认可陈某的为人,愿意与他共度一生,便不会让天价彩礼成为两人之间的鸿沟;若女方能在父母与男友之间主动沟通、争取理解,而非让陈某独自面对压力,或许悲剧就能避免。遗憾的是,在这场彩礼博弈中,“爱”的分量被不断稀释,“金钱”的重量却压垮了一段感情、一条生命。
更值得深思的是,高彩礼并非个案。在全国不少地方,类似的现象依然存在,甚至形成了“互相攀比、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那些为高彩礼辩护的声音,总以“养女儿不易”为借口,却忽视了男方父母同样为养育孩子付出了半生心血;总强调“彩礼是保障”,却忘了婚姻的基石从来是相互扶持,而非金钱堆砌。如今,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整治高彩礼,可若只停留在宣传层面,不从观念根源上破除“彩礼至上”的误区,不引导年轻人树立健康的婚恋观,类似的悲剧或许还会重演。
年轻一代本应是婚俗改革的推动者。如今的女性大多接受过良好教育,有独立的思想和判断,更应明白:婚姻的价值,不在于彩礼数额的多少,而在于伴侣是否值得托付,在于两人是否愿意携手面对生活的风雨。用天价彩礼衡量爱情,不仅贬低了自己,也亵渎了婚姻的意义。
36万彩礼,一条人命,这场悲剧是一个家庭的灾难,更是整个社会的警示。若想不让更多“陈某”重蹈覆辙,需要的不仅是个人对生命的敬畏、对困境的勇气,更需要每个家庭摒弃功利化的婚恋观,需要社会对婚俗陋习的持续整治,让婚姻回归爱情的本质,让年轻人不再为“天价彩礼”所困,能真正在婚姻中看到未来,而非绝望。(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人民政府:苗凤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