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微信公众号“鹤城警务”消息,2025年11月2日,湖南怀化市公安局鹤城分局发布警情通报:11月1日12时许,警方接群众举报掌握疑似贩卖婴儿线索后,属地派出所迅速出警,当场控制两名犯罪嫌疑人,并通知举报人配合调查。(2025年11月2日正义者网)
在全国持续重拳打击拐卖人口犯罪、筑牢民生安全防线的背景下,怀化鹤城仍出现此类案件,既让公众深感震惊,也引发多重追问。值得肯定的是,鹤城分局从接报线索到抓获嫌疑人,展现出高效的响应速度与执行力,这一处置效率理应得到认可。但案件暴露出的细节与执法过程中的争议点,却让外界难以释怀,亟需相关部门进一步回应。
其一,案件细节折射的社会治理隐忧。通报提及的“农家乐内,人贩子将婴儿藏于菜篮中寻找买家”,这样明目张胆的作案方式,不禁让人质疑:当地部分群众的法治意识是否薄弱?是否存在“重男轻女”观念催生的买方市场,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其二,婴儿身份与证件的合法性谜团。案件中涉及的婴儿,若持有医学出生证明等证件,这些关键证件究竟是通过卫生部门正规流程获取,还是犯罪团伙通过非法渠道伪造、倒卖所得?这直接关系到是否存在上下游勾结的违法链条,必须彻查到底。
其三,举报人遭遇的执法争议需合理解释。此次举报人为长期参与打拐的“上官正义”,其举报行为本是维护社会正义的积极举动。但据反映,警方在调查过程中,不仅没收其手机,还对其实施数小时管制。事实上,举报人虽有配合调查的义务,但在核心案情核实、嫌疑人抓获后,后续调查完全可通过电话通知、预约问询等方式推进,强行扣押手机、限制人身自由的必要性何在?警方是否存在执法程序瑕疵,背后是否有难言之隐,都需要给出明确说法。
此次婴儿贩卖案的发生,绝非偶然。即便警方快速破案,也暴露出当地在治安防控、法治宣传、打拐长效机制建设上的短板:部分群众守法意识仍需提升,拐卖犯罪的滋生土壤尚未彻底铲除,警方在执法规范化与保障举报人权益的平衡上,还有改进空间。
未来,鹤城警方不仅要对本案深挖彻查,查清是个案还是存在产业化犯罪网络。更要以此为契机,补齐打拐工作中的“软肋”,持续加大打击与宣传力度,真正做到久久为功。同时,针对举报人遭遇的不当执法,当地警方更应正视问题,深刻反思执法过程中的不足,若确实存在程序瑕疵,需以诚恳态度向举报人致歉,这既是“执法为民”理念的体现,也是维护执法公信力的必然要求。(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人民政府:苗凤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