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破“洗碗之困” 兴“实干之风”
2025年11月03日   来源 : 清风网   作者:   李元常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洗碗越多,摔碗风险越大”“碗摔了一次,再没人敢伸手”,这些基层吐槽直指“洗碗效应”的现实弊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破解“洗碗之困”,关键在于责任均衡、识人精准、容错到位,才能让每一位干部愿干事、真干事、敢干事。


一、均衡“洗碗”之责,破“能者多劳”之弊,让人人愿洗碗

“能者多劳”表面看似重用骨干,实则是管理上的“路径依赖”。如果只是“因为谁洗得碗干净就光让他洗”,长期让其“超负荷运转”,推诿扯皮者“坐享其成”,既违背公平正义,更会让“多洗碗者”心力交瘁、热情消退,“少洗碗者”安于现状、能力退化,消解干部队伍凝聚力、战斗力,不利于整体效率提升。从本质看,“洗碗效应”中责任失衡,将繁重任务持续压给少数可靠的人,依赖于个体的自觉与奉献,却忽视了团队整体效能的激发与提升,是任务分配缺乏系统思维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落实到干部工作中,需打破“以结果论英雄”的简单思维,既看“洗碗”成效,更看“分碗”公平。可通过建立“岗位责任清单”明确任务边界,依托“能力素质模型”实现人岗适配,借助“定期轮岗交流”提升全员能力,让“不会干就教、干不好就提升”成为常态,从源头杜绝责任集中于少数人的现象,让每个干部都成为事业的参与者、推动者。


二、明晰“洗碗”之绩,破“坐享其成”之虚,让人人真洗碗

“看清谁真洗碗”,核心是撕掉“伪干事”面具,让“二传手”式干部无处遁形。当前,一些干部把“开会传达”当“落实”,把“转发文件”当“行动”,看似忙碌实则“只传球不射门”,这种“伪洗碗”行为,浪费行政资源、延误发展时机,损害党和政府公信力。“二传手”干部的存在,根源在于实绩考察“精准度”不足,未真正区分“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选人用人上体现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把干部干了什么事、干了多少事、干的事组织和群众认不认可作为选拔干部的根本依据,选拔任用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 这要求我们将考察“探头”架在一线,把评价“尺子”交给群众,可通过“一线工作法”跟踪履职过程,“实绩公示制”接受群众监督,“反向测评”识别“躺平者”,让“真洗碗者”脱颖而出、“装洗碗者”原形毕露,营造“真干假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导向。


三、宽容“摔碗”之失,破“多干多错”之虑,让人人敢洗碗

“处理好碗摔了的状况”,彰显组织对干部的温度,更是激发担当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强化责任约束的同时鼓励创新、宽容失误。探索就有可能失误,做事就有可能出错,洗碗越多摔碗的几率就会越大。”改革攻坚如同“洗碗”,面对未知领域与复杂矛盾,失误难免。若因一次“摔碗”就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只会让干部陷入“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消极心态,最终导致“无人敢洗碗、无人愿担当”。宽容“摔碗”并非纵容失误,而是要划清“为公”与“为私”、“无意”与“故意”、“改革”与“违纪”的界限。因此,就需要建立科学容错纠错机制,通过制定容错清单明确边界,建立纠错台账跟踪整改,让干部感受组织信任,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敢于在“洗碗”中探索创新、在担当作为中建功立业。(山东省梁山县委组织部:李元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