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党员是党的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更是创新创造的“主力军”。他们风华正茂、思维敏捷、敢于突破,承载着推动事业发展的青春使命。激活青年党员的创新活力,不能仅靠“喊口号”,关键要搭建精准有效的成长成才平台,破除束缚创新的“隐形壁垒”,让青年党员有舞台施展、有空间探索、有底气攻坚,让创新活力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劲动能。
搭建“实战练兵”平台,让创新扎根“实践土壤”。创新的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实践的赛场才是创新的“试金石”。要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把青年党员推向改革发展、基层治理、服务群众的第一线,让他们在“真场景”中练本领、找思路、破难题。针对乡村振兴、产业升级、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设立“青年创新攻坚岗”“跨部门协作组”,鼓励青年党员围绕工作堵点、民生痛点自主选题、组队攻关,赋予他们项目主导权、资源调配权和试错空间。让青年党员在直面复杂问题、应对突发挑战中,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创新方案,将青春想法转化为务实举措,让创新既有“思想火花”,更有“实践分量”。
搭建“赋能成长”平台,为创新注入“源头活水”。创新离不开知识储备与视野格局,青年党员的成长需要持续“充电赋能”。要建立分层分类的培养体系,针对不同岗位、不同领域青年党员的需求,开展数字化技能、政策研究、群众工作方法等精准培训,邀请行业专家、业务骨干、资深党员开展“一对一”帮带,手把手传授经验、点拨思路。同时,打破层级、领域限制,搭建“青年创新论坛”“跨岗交流轮岗”“外部对标学习”等平台,让青年党员有机会接触前沿理念、借鉴先进经验、碰撞创新火花,在互学互鉴中拓宽视野,在持续学习中提升创新硬实力。
搭建“激励护航”平台,为创新卸下“思想包袱”。良好的环境是创新的“孵化器”,包容的氛围能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要健全以创新实绩为核心的评价激励机制,打破“论资排辈”“求稳怕错”的惯性思维,将创新成果、攻坚成效与评优评先、晋升发展直接挂钩,让敢创新、善创新、能成事的青年党员“有奔头、受重视”。同时,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明确容错边界、细化免责情形,为敢于探索、勇于突破的青年党员撑腰鼓劲,打消“怕出错、怕担责”的顾虑,让他们能够放下包袱大胆试、放开手脚大胆闯。此外,加大对青年党员创新成果的宣传推广力度,讲好青年创新故事,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鼓励探索”的浓厚氛围,让创新成为青年党员的自觉追求。(计划乡人民政府:杨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