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代的车轮驶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匠心”早已不只是传统手艺人的专属追求,更成为各行各业扛起责任、精进事业的精神密码。在党的组织工作领域,组工干部作为“管干部的干部、管党员的党员”,肩负着建强组织堡垒、锻造过硬队伍、凝聚发展合力的重任。如何以工匠精神为笔,在履职尽责的答卷上书写新时代组工干部的担当,是亟待每位从业者深入思考的时代命题。
以“绣花功夫”守好细节关卡,让组织工作见真章。组织工作的“细”,藏在每一份干部档案的字迹里,躲在每一次党员评议的记录中,显在每一场组织生活的流程里。就像老匠人打磨木器时,会用砂纸反复摩挲每一处棱角,组工干部面对工作也需有这般“吹毛求疵”的态度。在干部选拔考察中,既要听干部的“自述”,更要察群众的“口碑”,从日常表现的细节中判断干部的政治品格;在党员教育管理中,针对青年党员、退休党员等不同群体,定制“线上微课”“上门送学”等个性化方案,让教育真正入脑入心。正是这一个个细节的较真,才让组织工作的“公信力”落地生根。
以“钉钉子精神”扎根岗位,让平凡工作焕光彩。工匠精神里的“坚守”,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口号,而是日复一日的默默付出。组织工作中,档案整理是“坐冷板凳”的活儿,一份档案往往要经历收集、审核、归档等多个环节,组工干部需逐页核对信息,确保“零差错”;基层党建调研是“跑断腿”的活儿,要走遍辖区内的社区、企业、学校,倾听基层党员的心声,摸清党组织建设的痛点难点。这些工作没有聚光灯,却直接关系到党的政策能否精准落地。这就需要组工干部涵养“一锤接着一锤敲”的韧劲,不急于求成、不贪图虚名,在平凡的岗位上把每一件小事做扎实、做到位,让点滴努力汇聚成推动组织工作前进的“涓涓细流”。
以“破茧思维”推动创新,让组织工作跟时代。工匠精神从不是“墨守成规”的代名词,而是在传承中突破、在创新中发展的智慧。如今,随着新业态、新领域的不断涌现,组织工作也面临着新挑战——如何让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融入党组织?如何让干部考核更精准地反映实绩?这就需要组工干部跳出“老经验”的束缚,主动拥抱变革。比如,利用大数据技术搭建“干部实绩数据库”,将干部的招商引资、民生服务等工作成果量化呈现,让考核更客观;在新就业群体集中的区域建立“流动党员驿站”,让党员无论在哪里都能找到“家”。唯有敢于创新、善于突破,才能让组织工作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更好地服务于党的事业发展。(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沽河街道办事处:唐小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