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一头连着亿万农民的幸福期盼,一头系着国家发展的长远大局。从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到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这片广袤乡村既是民生工程的实践场,更是国之大事的战略地。要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需以组织为“骨架”强根基,以人才为“血脉”注活力,以创新为“引擎”谋突破,三维协同、同向发力,方能按下乡村振兴“快进键”,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
以组织为“结构框架”,筑牢乡村振兴“压舱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是单一部门的“独角戏”,而是需各方协同的“大合唱”,而党组织正是凝聚合力的核心“纽带”。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乡村振兴既要靠干部带头冲锋,更要激发群众的主体意识,让“要我振兴”转变为“我要振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成功实践早已证明,抓党建促基层治理是乡村蝶变的关键密码——通过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让党员干部带头拆违建、搞绿化、兴产业,再以“党员联户”“网格治理”等模式,把村民拧成“一股绳”,最终实现从“脏乱差”到“美富好”的跨越。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初心使命始终与群众的急难愁盼紧密相连。在乡村振兴一线,干部不能做“甩手掌柜”,而要当“贴心人”:既要带着感情下沉田间地头,倾听村民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真实诉求,把“村民意见”变成“工作清单”;更要坚持“村里的事大家商量着办”,通过村民议事会、庭院恳谈会等形式,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主事者”。
以人才为“行文脉络”,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没有人才的扎根,再美的乡村蓝图也难以落地。如今,在广袤乡村,“新农人”“田秀才”“土专家”正成为振兴主力军:山东青年返乡创业,用无人机植保技术让千亩麦田管理效率提升3倍;云南“90后”农艺师扎根山区,培育出适合高原种植的优质草莓品种,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陕西“苹果专家”走村入户,手把手教果农科学修剪、绿色防控,让老果园焕发新生机……这些人才带着技术、资金与理念,在乡村沃土上书写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动故事。引才更要育才,留才更需用才。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既要“筑巢引凤”,更要“固巢留凤”。一方面,要立足乡村实际需求,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人才引进政策,精准切中人才“后顾之忧”的需求点;另一方面,要善于“就地取才”,挖掘本土人才的潜力。许多本土村民熟悉乡土人情、了解资源禀赋,对乡村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结,通过开展“农民技能培训”“乡土专家评选”等活动,为他们搭建成长平台,让懂技术、会经营的“田秀才”既有荣誉又有收益,真正实现“让实干者吃香、让有为者有位”,让人才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动能。
以创新为“核心亮点”,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科技创新则是驱动乡村蝶变的“关键变量”。如今走进乡村,智慧场景早已不是新鲜事:在黑龙江的智慧农场,无人收割机按照卫星定位自动作业,一天可收割小麦200亩;在贵州的深山里,村民通过直播带货,把原生态的腊肉、茶叶销往全国,一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在浙江的村庄,“数字村务”平台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办理社保、查询补贴,手机成了名副其实的“新农具”。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6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这些数字的背后,是科技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的澎湃活力。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创新不能停留在“单点突破”,而要实现“全链条赋能”。在生产端,要持续推广数字育种、智慧农机等技术,推动农业从“看天吃饭”向“知天而作”转变,提升农产品产量与品质;在产业端,要深挖乡村特色资源,推动“农业+文旅”“农业+电商”“农业+康养”等融合发展,比如陕西袁家村通过打造民俗体验产业链,让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万元增长到超10万元;在治理端,要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搭建乡村治理平台,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提升乡村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唯有以创新为笔,才能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勾勒出更多“新图景”。
广阔乡村,既是承载乡愁的家园,更是干事创业的热土。从脱贫攻坚的“一个都不能少”到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不变的是对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不变的是用奋斗破解难题的担当。以组织为“骨架”定方向,以人才为“血脉”聚力量,以创新为“引擎”谋发展,三者协同发力、久久为功,必能让乡村振兴的“大文章”更有厚度、更有温度,让亿万农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篇章愈发铿锵有力。(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沽河街道办事处:方雅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