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托乎拉乡,清晨9点的天空依然一片漆黑,刺骨的寒风顺着村道呼啸而过,卷起地面结霜的碎草,打在建筑外墙和树木的身上哗哗作响。薄雾如纱幔笼罩着村庄,远处的灯塔若隐若现,唯有稻园村一处打馕店早早亮起一束暖黄的灯光,照亮行人经过的路口,在严寒中释放出浓浓的暖意。
门边的灶台,一股混合着麦香、芝麻香与炭火暖香的气息迎面而来,瞬间驱散身上的寒气。店内地面的瓷砖被拖得锃亮,倒映着屋顶的吊灯;靠墙的木架分层码放着面粉袋与各类辅料,标签整齐划一;面案上铺着洁净的白布,发酵好的面团鼓鼓囊囊。馕坑旁的铁钩、铁铲等工具挂得整齐有序,旁边的铁桶清水澄澈,不见一丝杂质。整个作坊干净、整齐,让来访者倍感舒心。
打馕师傅艾尼身着洗得发白却干净平整的蓝色衣服,蹲下身来,双手紧握长柄铁锹,探进灶堂。初冬的寒气在灶堂内转圈,他却毫不在意,手腕用力翻铲着残留的炭灰,将灰烬一点点刮出,动作精准而利落,每一下都避开灶堂内壁,确保炉壁平整。清理完毕,他起身从墙角抱来干燥的果木柴,一根根整齐码入灶堂。火苗接触的刹那,倒有柴油的木柴瞬间点燃,噼啪作响的燃烧声格外清脆,火光映红他专注的脸庞。
待灶堂内炭火燃得通红,温度升至适宜,艾尼转身走向面案,他双手沾满干爽的面粉,抓起一块发酵好的面团,手腕发力,开始快速揉搓。面团在他掌心翻转、按压、折叠,力道均匀而沉稳,每一次揉搓都带着对抗寒意的力量,将面团揉得光滑筋道、弹性十足。然后他揪下一个个大小均匀的面团,器具按压成圆饼状,用刚刷在表面印出细密均匀的花纹,既防烤时鼓胀,又增美观。最后撒上一把饱满的芝麻,他右手托住馕团,左手轻轻拍打,探身靠近滚烫的馕坑,手腕一翻,馕胚便稳稳贴在坑壁上,与其他馕团排得整整齐齐,动作一气呵成。
“艾尼,给我来十个热馕!”买买提大叔探着脑袋看着坑内的馕说。艾尼闻言抬头,脸上露出淳朴的笑容:“大叔早!稍等片刻,刚贴进去一炉,马上就好。”他一边说着,一边顺手给早上第一位顾客倒上一杯热水。不一会儿,馕坑内的馕已烤得金黄,麦香愈发浓郁。艾尼用铁钩小心地将馕钩出,一个个圆鼓鼓、金灿灿的馕冒着热气,芝麻的香气扑鼻而来,他麻利地将馕饼摆在销售台上。待温度稍微降低,他用塑料袋装好递到王大叔手中:“趁热吃,凉了口感就不佳了。”买买提大叔接过馕,迫不及待咬了一口,连连称赞:“香!真香!你这手艺越来越好了!”
谁能想到,如今家庭和睦、勤恳劳作的艾尼曾是村里人人厌恶的懒汉。几年前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家徒四壁,日子过得浑浑噩噩,连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担心他被不法分子拉拢,一次次上门走访,坐在冰冷的土炕上,耐心地给他讲道理,帮他梳理人生方向,当得知他对烹饪略感兴趣,又专门为他争取乡里的打馕技能培训名额,借钱给他帮助购置初期的工具。在村干部的热心引导和真诚帮扶下,艾尼心中的“惰性坚冰”逐渐融化,决心靠自己的双手改写命运。
艾尼深知生活的不易,每天天不亮就起身,生火、揉面、打馕,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凭借着地道的口味、干净卫生的环境和诚信经营理念,他的馕赢得村民和过往路人的喜爱,生意越做越红火,日纯收入稳定在300元以上。有了钱,曾经漏风的土坯房变成宽敞明亮的砖房,更令人欣喜的是他凭借勤劳踏实的品格赢得邻村姑娘古丽的芳心,组建幸福的小家庭。
如今的艾尼脸上常挂着自信的笑容,言谈间满是对未来的憧憬,每天忙碌的身影不仅撑起自己的小家,更成为村里勤劳致富的榜样。清晨的打馕声、村民的笑语声、炭火的噼啪声交织在一起,在村间巷头回荡。那袅袅升起的馕香是蜕变的见证,更是基层治理赋能村民创造幸福生活的生动写照。(通讯员:兰晓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