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三记》
2018年11月13日 来源 : 清风网 作者: editor 一审:周满荣 二审:宁基 三审:周秋连
时常回忆起5年多前在四川的日子。因工作关系,2013年的上半年,先后4次到川北调研基层,同时也勘察地形、了解民情。川北之巴中、旺苍、阆中等地,是三国故事比较集中的发生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经久流传的精彩故事,也是上世纪30年代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红四方面军在此扩红建政、开展革命活动达3年之久。断断续续在那么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带团长蒋瑞、科长王朝鹤、参谋邓世平等有关人员,踏勘任务区内之山势地貌、公路桥梁、江河湖汊等,有些重点地域的历史沿革、兵要地志、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苍王峡
苍王峡,现在是一处地质生态风景区,地处川北盆地边缘,川陕交界的米仓山南麓。整条峡谷所在的区域,位于四川省旺苍县的万家乡、盐河乡境内。我们去时,是当年的6月下旬。路线是,自广元市出发,从旺苍东沿西河、盐井河,途经高阳、双汇(西河、东河在此交汇)、国华、盐河、万家等乡镇,一直到达与陕西交界处的苍王峡。
路上并不好走。虽然现在不再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那种山间公路的险峻多弯、起伏跌宕,仍然会让你提心吊胆、胆战心惊。四川的公路沿线,有许多叫“老虎嘴”的地名,听起来怪吓人的,当然你走过时也真吓人!因四川的公路通常是沿峡谷河溪而修,一些无法平整直通的地段,只能从悬崖峭壁间掘出一个半边的洞来,勉强能通行汽车,因其三面为实、一面临空的格局,远远望去就像一只老虎张开的血盆大口,故称为“老虎嘴”。我们在上山的途中,就多次碰到这似乎想要吃人吃车的“老虎嘴”呢。
苍王峡平均海拔约1000米,其地质发育总体上构成岩溶中山地貌,地表岩溶景观甚多,一眼望去,到处是奇山、奇石、奇水,因而以山美景幽、峰奇石怪、水秀泉灵而著名,这是它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我们走到半途,在一平台的转弯处,幽深的峡谷对面,就是鼎鼎有名的靴子岩。这处地方,属于万家乡的毛家岭。我们停车驻足,远远地向对岸望去,只见悬崖峭壁之上,一块略带黑色的巨石突出于山嘴,酷似一只巨大的战靴端放着,靴筒、靴身、靴尖惟妙惟肖,造型独特,不由得令人遐想联翩,仿佛它的主人脱靴之后正在山后休息呢。
稍事停顿之后,我们一口气到达山顶,登高远望,心旷神怡。向南,是我们等会下山要经过的旺苍;向北,就是陕西汉中市的南郑、宁强县了。但以军人的眼光看来,最欣赏的当是峭壁陡崖、奇峰峻岭、雄伟峥嵘、连绵不断的山峦。我想,莽莽群山、丛丛密林之间,该是隐藏了多少秘密、留下了多少传奇!当年,红四方面军由鄂豫皖根据地转战到此,从1万5千多人发展到8万余人,这片土地,为中国革命孕育了多么强大的一支力量!站在山巅,放眼远处半山坡上,有一座农家院子,我们顺坡而下,走进院子里去。院子里静悄悄的,没有人,没有牛羊鸡鸭,门楣上残破的蛛网在山风中飘零,看来是处空宅了。出门时,才发现门板上有用粉笔写的一首打油诗:“玉薯下地几十天,未见雨露也枉然。憔悴农夫憔悴苦,逍遥男女逍遥游”。落款时间为2012年5月4日。估计是山里的村民有感而发吧。
苍王峡峡顶有一座五米见高、白色大理石材质的仓颉雕像,随行的同志介绍,这里,就是中华文祖——仓颉的诞生地。仓颉,史皇氏,传为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这座雕像高高地直立着,树皮裹身,长发飘逸,一双炯炯有神的智慧眼睛眺望着远方。可是还有一说,仓颉的诞生地并不在此,其故里应在河南濮阳市的南乐县。明代汉族官修地理总志《大明一统志》就有记载,仓颉为今南乐县谷王方山吴村人。故濮阳人就言之凿凿地说,南乐才是仓颉“生于斯、葬于斯”的地方。现南乐有仓颉陵庙,位于“一脚踏两省,一手摸三县”的吴村,是豫北冀南一带的著名古迹。那么这段公案,就只能留给历史地理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去考证吧。
午后,我们顾不上休息,沿着苍王峡河畔的步步石基拾级而下。两岸古木参天,石阶曲折错落,溪水飞瀑流转,这个时候,正是水量丰沛的季节,每当折转回弯处,层层溪流就会绽开朵朵浪花,那水流冲击岸石的力量,形成在峡谷中的回荡和回响。能引起特别记忆的有两处:半边崖和潜龙十八潭。半边崖还真是名副其实,一边是深不见底的沟谷,一边是陡峭直立的崖壁,路面很窄,有的地方还很矮,人行处须得贴着崖壁、弯着身子,才能勉强通过。有趣的是,崖壁缝隙间留下了一排排长短不一的枯枝,短的约有一拳头高,长的也只有尺许。有一个说法是,游人留此密密匝匝的树枝条儿,是借此表达聚财之意,也有说的是为了撑起这陡峭的悬崖,更有的说是表达一种挺胸做人、傲气做事的心境。我想,不管怎么说,无非,就是一种寄托吧。潜龙十八潭,是苍王峡最负盛名的了。峡谷中有位于龙潭子瀑布以下的长约1000米的河谷,两侧陡崖崔嵬,峭壁如削,最大落差可达三百余米。其间有盐河峡、龙潭峡谷、龙潭瀑布、潜龙洞等,因龙潭峡谷上有一处由巨大岩层与18个水潭相连的属世界罕见的地质奇观,因而又得名“龙潭子”。这一段峡谷,藏奇蕴秀、雄伟壮观,步移景换之中,自然就怡然自得、神清气爽;这一段河床,怪石嶙峋、奇石迭出,时而流水潺潺,时而瀑流跌宕;这一段溪流,水石相激、气势磅礴,一处处跌水飞花溅玉,再涌入一个个潭池清澈碧透。既然叫“潜龙十八潭”,就得多费点笔墨了。十八潭之首就是“潜龙”,在水深约两米深的龙池中,有一块斜立于水中的巨石,若俯身仔细观看,巨石下一条长约七八米的龙身赫然在目。龙身圆润,有尺余粗,如透雕一般下部镂空,曲线流畅,龙脚清晰,鳞甲皆现,身尾自然盘曲。因龙头被巨石镇压,不得出头,故龙为“潜龙”,石为“镇龙”。
虽然步步美景,我们也只能尽早下山。到达旺苍县城,怀着景仰的心情,参观了“红军城”——据说,这是全国最大规模的红军遗址了。旺苍,原名望苍,即望得到苍溪的意思。1933年至1935年间,红四方面军总部即设在此,总司令部、总后勤部机关及造币厂、被服厂等,都在今老县城之文昌街那一带,当时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总政治部旧址在阆中古城)。当年,仅有10万余人的旺苍,参加红军的就有1.2万余人。1935年5月初出发长征,南下至汶川时,四方面军之一部——李先念的30军首先在威州镇渡过岷江,到达夹金山下。后续8万红军亦渡河西进,直至当年6月下旬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二、明月峡
2013年4月中旬,考察川北古道(古称金牛道)。三国时期,这里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北伐、二士争功(邓艾、钟会破蜀)的重要战场。有史以来,这条古道,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据考,明月峡的历史,可追溯到2300多年前。这里,位于四川省北部之川陕甘三省交界处,现属于素有“蜀北重镇”、“川北门户”和“巴蜀金三角”之称的广元市。往北即七盘关、阳平关,可达诸葛亮心心念念要据为北伐大本营的汉中,往西就是白龙江、白水江流域的文县、陇南,直至天水(马谡所失的街亭,即今之天水市秦安区),自古以来就是四川的北大门,自北入川的咽喉重地。
此峡原名朝天峡,因位于朝天镇而得名。朝天,即朝拜天子之意。传说“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乱而南迁成都时,当地官员在此接待并朝拜玄宗皇帝而得名。后因明清时期,文人墨客们盛行崇尚自然,于是取李白诗“清风清,明月明”之意,将朝天峡改名为明月峡。当然也有别的解释,说是因峡谷两岸的山岩多呈银白色,并和青峰、江水相辉映,使整个峡江好像镀上了一层朦胧的月光,因此而得名。但当地老百姓仍喜欢按旧俗称其为朝天峡,所以后来就有多种叫法,也有叫朝天明月峡的。
这次仍是从广元出发,沿省道直抵明月峡。去的时候,记不得转了多少次弯,反正是上下盘错、左右旋转,过了一个险情甚大的回头弯,才下到了峡谷的栈道入口处。明月峡实际上是夹山伴江的一条峡谷,在嘉陵江流经广元市朝天镇的东段。峡中多奇峰怪石,有山势嵯峨半插天的天柱峰,有宏丽幽深的黄颡洞,有茶圣陆羽称之为“天下第四泉”的蛤蟆碚,有腾空飞架的仙人桥,有裁云剪雾的“三把刀”。同时,明月峡由于地势的重要性,自古以来还发生过不少历史故事,如萧河弄舟明月峡、陆游魂断明月峡、利君用流芳明月峡、张献忠威镇明月峡等。尽管它有如此之多的传奇与神奇,实话实说吧,原先还真不晓得有个明月峡,待到知道它有“交通博物馆”之称,不想去也得去了,而且是迫切地想去。据介绍,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集鸟道、栈道、纤夫道、水道、公路、铁路6道于一峡。这6条道路分别是:一为远古时候山民们走出的羊肠小道;二为先秦时官府倡导在峡壁建立的栈道;三为峡中江边船工修建的纤夫道;四为嘉陵江上的船道;五为民国时期修建的川陕公路;六为川陕公路对面的五十年代修建的宝成铁路隧道。事实上,自上世纪30年代修建川陕公路以来,在此基础上修筑的原108国道,从1935年至1996年间,就一直是川北出陕的唯一公路通道。当年川军出川北上抗日,走的也是这条路。抗战时期,除水路外,这条路更是延安至重庆的重要通道。1949年12月,贺龙同志率人民解放军第60军攻下七盘关后,就是从明月峡经广元进入四川的,入川路上曾在明月峡的“老虎嘴”处停车观察、小憩,并慨叹蜀道之难。如今路况大有改善,亦不免有惊心动魄之感。2008年“5.12大地震”后,受其影响,原108国道废弃,新修了108国道二线公路及高速公路,川陕间交通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变。现在,我们驻足明月峡,仍可见两岸隐隐约约的纤夫道,火车在山体中穿行,汽车从头顶驶过,嘉陵江里河水清冽,古栈道发思古之幽情,真是叹为观止!地方同志说,当年修宝成铁路时,每根枕木下就躺着一个筑路工人,真是血汗凝成的铁路啊,令我们感慨万千!作为后来者和享受者,我们为60多年前的建设者、奉献者、牺牲者凭吊,向这些伟大的建设功臣致敬!
明月峡的古栈道,我们也走了一段。这最早还是先秦时开凿的,秦汉时也得到过修茸和发展。宋代时,又专设有桥阁官来管理栈道。现在的栈道,修得很牢固,还有护栏,完全出于旅游和商业的目的了,走在栈道上已然没有那种奇险的感觉了。从明月峡返回的路上,顺路去看了位于嘉陵江畔、乌龙山以西,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皇泽寺”。这是武则天唯一的祀庙。寺内有李商隐的《利州江潭作——感孕金轮所》一诗:“神剑飞来不易销,碧潭珍重驻兰桡。自携明月移灯疾,欲就行云散锦遥。河伯轩窗通贝阙,水宫惟泊卷冰綃。他时燕脯无人寄,雨满空城蕙叶凋”。广元还有一座“天曌山”,原名天台山,为纪念武则天而改名。山上有梵天寺、西禅寺、佛光寺和日月湖等,有一部电视剧《最后的子弹》就是在这里拍摄的。皇泽,其本意就是“福泽家乡”的意思。广元人民都认为,武则天出生于利州(广元之古名),故修了皇泽寺来纪念和凭吊这位历史上最富传奇、最有争议的女皇帝。
三、剑门关
对剑门关神往已久。
小时候读《三国演义》,最津津有味的,还是魏蜀之间发生的战争故事觉得过瘾。比如第一百零一回《奔剑阁张郃中计》,诸葛亮本来设伏想要擒拿司马懿,未想张郃求功心切,被诸葛亮的败战计所诱,尾追魏延“骤马赶来。此时天色昏黑,一声炮响,山上火光冲天,大石乱柴滚将下来,阻截去路。郃大惊曰:我中计矣!急回马时,背后已被木石塞满了归路,中间只有一段空地,两边皆是峭壁,郃进退无路。忽一声梆子响,两下万弩齐发,将张郃并百余个部将,皆射死于木门道中。”按诸葛亮的话说,本想射一“马”,未料烤一“獐”。后世有诗曰:“伏弩齐飞万点星,木门道上射雄兵。至今剑阁行人过,犹说军师旧日名”。
事实上,剑门关能在后世有此盛名,恐怕也自三国时代始。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以汉德县(治今汉阳镇)有“大剑至小剑隘束之路三十里,连山绝险”,于此地“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又于大剑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峙处,倚崖砌石为门,置阁尉,设戍守,谓之剑阁,成为屏阻北面来敌的军事要隘。到了隋朝以后,陕甘入蜀改道由葭萌县越牛头山,经达摩戍(民间称大木树),直抵剑门关口,小剑至大剑关口的栈阁道渐废,“剑阁”之名亦由剑阁道的简称成为剑门关的别称。因此,自唐至清的许多史籍,其中使用的“剑阁”、“剑门”之名,均指剑门关一地。剑阁专为县名,已经是民国1913年的事了。今之剑阁县城,距剑门关还有15公里之遥呢。
这次出发去剑门关,绕了个圈子,先去了昭化(蜀国第二都。后建制昭化县,现为广元市的一个区)古城。这是保留比较好的一处古城,值得一看,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和楹联,于我能唤起对古代文化的敬意,还有思考。比如“退思亭”联:“时省吾身勤养性;退思己过助苍生”;又“考棚”联:“读四书五经敢展才华济世;置二举三考精选贤能治国”;又有“城隍庙”联:“善来此地心无愧;恶过吾门胆自寒”。现在读来,对我们修身养性、经济道德、察人律己等,都有很现实的针对性意义。我们还浏览了棂星门、状元榜、陶然院和万仞宫墙。从古城出来,直奔剑门关。到得关下,仰望关楼,有四个大字嵌在关楼,曰“天下雄关”。关楼的两边楼柱上,刻有一联:
江山如画万古天府第一关; 风月无边北望秦川八百里。
我和随行的同志笑说,这副对联,虽然对得不甚工整,但颇具气势,还是配得上剑门关的威名的!随后,我们踏上剑门关关楼,转目环顾两旁:峭壁尖峰,直指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壁断离,两壁相对,其状形似一门。是以称“剑门”,确名符其实!关下一溪,涓涓汇聚,流经溪涧沟壑,溪畔有路,蜿蜒伸向远远的剑门山谷。我分明感受到,峡风萧萧,古老的关墙和陡峭的石壁,构成至今仍屹立的雄关雄姿,似乎述说着远古的金戈铁马、叱咤风云!那个时代,只要关口一破,就将一泻千里,直下成都!所以古人有言,“打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六回,就借廖化之口说,“若剑阁一失,是绝路矣”。遥想当年(公元263年)姜维退守剑门关后,以3万蜀兵抵挡钟会13万魏兵,拒关而战,虽然演义中写得简单,“维大怒,急引五千兵杀下关来,直撞入魏军阵中,左冲右突,杀得诸葛绪(注:钟会部将)大败而走,退数十里下寨,魏军死者无数”,但可以想见,其战争场面绝然是壮怀激烈、十分惨烈!
由此可见,剑门关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红军长征期间,红四方面军要西进北上,拓展川陕苏区,会合中央红军,就必须攻占剑门关。1935年3月29日,红四方面军主力在四川省苍溪县的塔子山强渡嘉陵江,之后兵分三路,以疾风扫落叶之势,席卷沿江敌人。至4月2日拂晓,部队进抵剑门关下,从东、西、南三面包围了剑门关。同日,在副总指挥王树声的指挥下,由红30军(政委李先念)、31军攻打剑门关。冲击主峰的任务由陈康(建国后1955年授衔中将)率2营担任,在后续部队支援下,经过一整天的冒雨血战,歼敌国民党军第28军宪兵司令刁文俊所部3个团。据说,自古以来,剑门关发生过上百次战事,从未有失,故被称为“插翅难渡”。由进攻方攻破剑门关,军事史上仅此一例!因之,攻克剑门关之战,成为红四方面军在川陕根据地五大经典战役之一,谱写了红军战争史上“进攻战”的辉煌篇章,更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和中国工农红军的英勇无畏!
1966年4月20日,郭沫若老在剑门关题诗一首:“剑门天失险,如砥坦途通。秦道栈无迹,汉砖土欲融。群山齿尽黑,万砾色皆红。主席思潮壮,人民天下雄”。现在的剑门关,有“一人一关一栈道”之谓,即姜维庙、剑门关关楼、剑阁古栈道。快到午后两时,随行的王朝鹤科长提出,剑门豆腐享誉天府,“不吃剑门豆腐,枉到天下雄关”。于是,就找了一家店子,吃了一顿完完全全的“豆腐宴”。品后,笑对科长王朝鹤说,与你安徽老家的淮南的“豆腐宴”比,又别有一番滋味,果然是四川味道挺地道!不禁就想,我们不能只记住味美可口的“剑门豆腐”,对那“一庙一关一栈道”,也更应作古人追怀才是啊!(曹众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