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日夫:坚定走英雄父辈未竟的道路
2024年01月31日 来源 : 清风网 作者: 周满荣 一审:周满荣 二审:宁基 三审:周秋连
1月25日晚上10时25分,在内蒙古包头西站,一辆辆货运列车如飞梭般在密布的铁路线上不断穿行、停靠、分解、重组。灯光下,两个被光线扯得长长的身影走走停停,细细巡视着。
“哈警官、李警官,这么冷的天大晚上的还出来工作呢!”正在作业的包头西站货检车间职工小刘转弯遇到了两名民警,热情地打着招呼。“是啊,这不有中欧班列停靠,我们得重点巡查一下。”民警回答道。
包头西站是全国铁路49个主要编组站之一,服务着周边18个大型厂矿钢企,日均办理辆数超过9千辆,是中欧班列这支“钢铁驼队”向西进发的重要节点,一车车煤炭、钢铁、石油、粮食等物资争分夺秒运输送达。哈日夫作为呼和浩特铁路公安局包头公安处包头西车站派出所的民警,守护这座没有旅客乘降,但却繁忙无比的车站,护航中欧班列这支“钢铁驼队”安全运行,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了确保物资运输安全,哈日夫和同事必须全天候、不间断地巡查。从车门捆绑、加固情况,到重点部位的消防安全,以及铁路行车设备运行状态,都要全面细致地进行检查,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清晨到岗,哈日夫对警车后备箱必需物品检查清单无误后,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来到包头西站调度指挥中心,哈日夫向工作人员了解今天的列车编组情况,特别是中欧班列运行情况、更换机车时间等内容,以便对全天工作进行安排。“今天上下行一共编组8462辆,一天24小时基本都有,主要是集中在9点以后,下行那边更繁忙一些。”调度中心工作人员向哈日夫通报称。为了保证铁路单位作业安全,哈日夫连忙赶往下行列车编组的关键位置:“驼峰”。
驼峰是铁路编组站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用来解体和编组货物列车,因将调车场一侧的道岔群修建在一个造型如同骆驼峰背的隆起的山丘上而得名,形象地称呼为驼峰。在驼峰进行调车作业时,先由调车机将车辆推向驼峰,当最前面的车辆接近峰顶时,提开车钩,这时就可以利用车辆自身的重力,顺坡自动溜放到编组场的预定线路上。
“利用驼峰调车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效率,然而也正因为如此,车辆借助惯性自由顺坡滑下去时,与机车牵引相比产生的声音很小,特别是在站区嘈杂的环境下,很难被听到,这就给在峰下作业的人员带来安全隐患,如果工作人员不遵守作业规范,就有可能被车辆撞轧。”哈日夫讲解道。
在驼峰作业点,哈日夫逐一对铁路工作人员进行提醒,加强大家的警惕意识和安全意识。“一开始大家都有点不耐烦,但是哈警官专门找到真实事故照片作为案例警示大家,慢慢地我们都明白他的良苦用心,打心眼里感谢他。”驼峰工区的工长说道。
通过驼峰编组完成的列车,按照不同的去向被推送到不同的股道,哈日夫还要对这些货车进行检查,查看车辆是否有被扒乘、集装箱是否有破损,提醒职工注意违法可疑人员。事实上,从2013年以来,在派出所的监督指导下,包头西站因为采取了站区封闭、升级物防和技防手段、加强职工安全教育等安全防范措施,已经连续11年保持站区治安平稳有序,但每次巡逻时,哈日夫都会格外留心铁路线上的可疑人员和物品,防止发生意外事件。这不仅源于他作为一名铁路民警的职责使命,也是因为他的父亲,孟智烈士。
“我的父亲也是一名铁路警察,当年就是在追捕盗窃犯罪嫌疑人的时候,不幸牺牲的。他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献出了生命,我也把父亲当年为之献出生命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一份责任,时刻提醒着自己。”事情已经过去36年了,父亲的形象在哈日夫心中反而越来越清晰。
1988年,哈日夫的父亲孟智烈士在与拒捕的犯罪分子英勇搏斗时光荣牺牲,当时哈日夫仅有5岁。长大后,哈日夫追寻着父亲的脚步,加入了铁路公安队伍。“继承父亲的遗志,替他走没有走完的路,是我从警最大的心愿。父亲敏而好学、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也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
参加工作之初,哈日夫成为孟智烈士曾工作过的包头东车站派出所的一员,许多与父亲共事过的老同志经常为他讲述父亲的工作作风和光荣事迹,哈日夫深受鼓舞、勤奋工作,很快也成长为所里年轻人的标杆。来到包头西车站派出所后,哈日夫努力克服从客运站派出所到货运站派出所工作职责重大转变的困难,他从父亲身上学到勤学苦练的好习惯,主动向所里的老民警请教,从一个车钩、一节车皮学起,铁路常识、隐患排查、消防检查、反诈技巧……哈日夫如同一块“海绵”,全力获取工作所需的各类知识,足迹踏遍了辖区的每一个角落,一双崭新的作训鞋,不到两个月就走得面目全非,但也正是因此,他迅速成长为行家里手,承担起了执法办案、消防监督检查、内保监督检查、线路治安防控等重要工作。
“有时也会觉得累,但是每当这时候,想想我的父亲,只有像他一样做一名舍身奉献的好警察,才是纪念父亲最好的方式。” 作为英雄的儿子,哈日夫坚持扎在一线、干在一线,用默默的付出,守护祖国铁路大动脉安全,将温暖送到千家万户,让世界共享祖国经济发展的硕果。(通讯员:包头铁路公安处 袁磊 摄影/杜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