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莫让耕地保护陷入形式主义“泥沼”
2024年12月04日   来源 : 清风网   作者:   王志福)   一审:宁基   二审:陈雄   三审:周满荣

耕地,乃国之根基,民之命脉。多年来,耕地保护工作备受重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其中,复垦复绿行动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却逐渐滋生出形式主义的“毒瘤”,不仅背离了耕地保护的初衷,更让基层干部疲于奔命,让政策执行陷入尴尬境地,亟待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与高度重视。


一、图斑乱象:耕地保护的“糊涂账”。耕地保护工作中的图斑问题,堪称乱象丛生。一些地方的图斑划定极为随意,山林、房屋、公路、沙滩等区域竟被莫名其妙地纳入其中。这背后究竟是技术失误,还是另有隐情?在图斑划定中,是由于测绘技术不够精准?于是将山坡上的林地误判为耕地?于是便有了要求在山林中复垦耕地的荒诞指令。村干部们面对这样的图斑任务,一脸无奈,只能带着村民在树林中艰难“开荒”,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更是对人力和物力的极大浪费。在一些地区,沙滩也未能幸免被划入图斑范围。那本是海浪与风沙自然作用形成的景观,却被要求复垦为耕地。当地村民哭笑不得,他们深知沙滩的地质条件根本无法种植农作物,即便强行复垦,也只会在潮汐的作用下迅速恢复原状。然而,面对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他们又不敢违抗,只能做做样子,应付了事。


这种图斑划定的混乱局面,反映出相关部门在工作中的不严谨与不负责。耕地保护本是一项严谨的、基于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的工作,如今却因图斑的随意性而陷入混乱,实在令人堪忧。


二、形式主义“怪象”:复垦复绿的“闹剧”。全国各地在复垦复绿过程中,形式主义的表现可谓五花八门,令人啼笑皆非。在某地,为了应付耕地复垦检查,当地竟将村里的篮球场种上了番薯。那原本是孩子们挥洒汗水、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如今却被番薯苗所占据。篮球架在番薯地中显得格格不入。这样的复垦复绿,显然只是为了给检查者看,而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无独有偶,在某地,文化广场也未能逃脱被“改造”的命运。原本整洁的广场铺上了草皮,美其名曰“复绿”。可这草皮只是简单地铺在广场的水泥地上,没有任何土壤基础,没过多久便枯萎发黄。而这个文化广场,原本是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如今却因这形式主义的复绿举措而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这些案例只是复垦复绿形式主义的冰山一角。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在公路边的绿化带中种庄稼、在工业园区的空地上临时撒上种子等荒唐行为。这些行为的背后,是对耕地保护政策的严重曲解和歪曲,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择手段的错误政绩观在作祟。


三、基层困境:耕地保护的“苦差事”。耕地保护工作的层层加码,让基层干部和村民苦不堪言。乡镇干部和村干部们成为了这场形式主义“闹剧”的主角,他们奔波于各个图斑现场,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一些山区乡镇,干部们为了查看一块偏远的疑似耕地图斑,需要徒步翻山越岭,耗费数小时甚至一整天的时间。他们不仅要面对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天气,还要承受上级部门的压力,确保复垦复绿任务按时完成。


而在农村,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村里只剩下孤寡老人和儿童。这些留守老人本应安享晚年,却被卷入到耕地复垦复绿的工作中。他们体力有限,缺乏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设备,面对复垦出来的耕地,往往有心无力。比如在某山区,村里好不容易在山坡上复垦出了几亩耕地,可由于缺乏劳动力,第二年便杂草丛生,再次沦为荒地。这不仅浪费了前期的复垦投入,也让耕地保护工作陷入了恶性循环。同时,基层干部在执行复垦复绿任务时,还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复垦需要购买种子、化肥、农具等物资,还需要支付村民的劳务费用,而这些资金在一些地方往往得不到及时足额的保障。基层干部们只能四处奔走,争取资金支持,这无疑又加重了他们的工作负担。


四、政策初衷与现实偏差:耕地保护的“迷途”。耕地保护政策的初衷无疑是好的,旨在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然而,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为何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形式主义偏差呢?这其中既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认识层面的问题。


从体制机制来看,部分地区在耕地保护工作中存在着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上级部门往往过于注重复垦复绿的面积和数量等量化指标,而忽视了复垦质量和实际效果。这就导致了基层部门为了完成任务,不惜采取形式主义的手段来应付考核。此外,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也不够顺畅。测绘部门、农业部门、国土部门等在图斑划定、耕地认定、复垦验收等环节中,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工作重复交叉等问题,从而为形式主义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从思想认识层面来看,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对耕地保护政策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正确的政绩观。他们将复垦复绿工作简单地等同于完成上级任务,而没有真正认识到耕地保护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长远意义。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引导下,他们在工作中急功近利,追求表面文章,忽视了实际效果和农民的利益。


五、回归正道:耕地保护的“曙光”。要想让耕地保护工作真正走上正轨,就必须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回归政策初衷。首先,要完善耕地保护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全面客观的考核指标,不仅要关注复垦复绿的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和效益。例如,可以将耕地的实际产出、土壤肥力提升情况、农民的满意度等纳入考核范围,引导基层部门更加注重耕地保护的实际效果。其次,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工作的协调联动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信息共享与沟通协作。测绘部门要提高图斑划定的精准度,农业部门要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国土部门要加强监管与执法力度,形成耕地保护的强大合力。再者,要提高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参与度与积极性。通过加强培训,让基层干部深入理解耕地保护政策,掌握科学的复垦复绿方法和农业生产技术。同时,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积极参与耕地保护和农业生产。例如,可以对复垦复绿成效显著的农户给予补贴和奖励,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最后,要强化监督问责机制。对在耕地保护工作中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行为,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渠道,让群众参与到监督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监督耕地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耕地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绝不能让形式主义的“阴霾”笼罩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只有坚决铲除形式主义的“毒瘤”,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真抓实干的作风,才能真正实现耕地保护的目标,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让耕地这一“生命之基”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们共同努力,还耕地保护一片净土,让每一寸耕地都能成为丰收的希望田野,而不是形式主义的“秀场”。(榕江县崇义乡人民政府:王志福)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