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深入发展,网络办公越来越方便、越来越省劲,已成为党政机关办公的重要工具。在此背景下,有些干部不愿与群众面对面打交道,处理事情习惯电话问问、了解情况依赖耳朵听听,这种不良风气被一些干部自嘲为“不见面治理”,是脱离群众“新”苗头,是政绩观“错位”,值得警惕。
循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入林田、进车间,问农事、谈科研,所到之处,既有革命老区、模范遗址,也有改革前沿、开放热土。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干部一旦对“为谁创造业绩、创造什么样的业绩、怎样创造业绩”这一根本问题产生认知错位,怀揣靠打“电话”调度情况应付一下的“过关”心态,既不利于个人事业发展,也没有完成一名干部“对上负责、对下负责”基本要求。所以,有些干部需从思想根源树立“正确”政绩观。
树立“正确”政绩观,应发挥“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最大政治优势。古语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毛泽东同志为《农村调查》撰写序言时也提出,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要坚持“一线工作法”。多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到项目建设一线、服务群众前沿、乡村振兴一线、化解矛盾前沿开展工作,在一线为民服务中不断提高工作本领,努力做到群众诉求有人应、问题有人管、困难有人帮。要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设身处地倾听群众的难处和呼声,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想问题,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解决问题,虚心聆听群众提出的种种意见,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智慧力量,让基层群众的“金点子”转化为基层治理的“金钥匙”,结出便民利民的“金果子”。
树立“正确”政绩观,需摆脱“重形式轻内容,重虚功轻实效”的漂浮作风。无论通讯方式如何发达,深入基层一线面对面地开展工作,都必不可少。要践行“钉钉子”精神。聚焦关键领域、关键环节,把准工作方向、发力点,提前制定“任务书”、“时间表”,对待工作持之以恒,永不言败,一锤接着一锤敲、一颗接着一颗钉,直至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要“重实干、重实绩”。一切问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解决;一切机遇,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抓住。应正确看待“显绩”和“潜绩”,坚决做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好事;拒绝做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努力成为一名“眼里有活、拿事当事”实干干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委组织部:申鸿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