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写材料是个苦差事,你懂,我也懂。有人调侃,“宁愿扛木料,不愿写材料”,然,体制内写材料不可避免,更是有一群专门的“操刀族”,俗称“材料狗”,而我,也渐渐成为其中的一员。
一、披古通今、穷源溯流,在“古往今来共一时”中感悟文以载道的真谛。随着文字的发明,作为人类活动纪录和交往工具的“文秘”也应运而生,且日臻完善。魏文帝曹丕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李白自荐可以“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孙中山强调“一支笔胜于三千毛瑟枪”,由此可见,古往今来写材料兹事体大,“不可不察也”。关于写材料,坊间流传的段子很多:“举头望明月,低头写材料”“春眠不觉晓,还在写材料”“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材料”……有人说这是对“文山会海“的讽刺,我认为也不尽然。历史发展到今天,庞大的社会机构,远非古代几个“师爷”所能胜任,上情要下达、下情要上报、开会要发言、活动要宣传……凡此种种,都要通过文字来表述。“写”是对“干”的总结和提升,进而指导“干”的方向、理顺“干”的思路。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拿笔杆是领导机关开展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基本工具。”服务上级决策、推动工作落实、展示政府形象……以文辅政,不是说说而已。
二、绞尽脑汁、迁思回虑,在“句要丰腴字要安”中品味修枝打杈的酸苦。“材料狗”似盐巴一样,虽不值几文,“家家户户”却又离他不得,他们整日辛勤耕耘,只为他人做嫁衣,吃进的是桑叶,吐出的是蚕丝。外人只知道他们风刮不着雨淋不着,不流血不流汗,又能天天接近领导,认定那是通向官场的阶梯;一些领导和读者,也只知道端上的是“龙凤呈祥”“山珍海味”,却很少去体味“厨师”“煎炒烹炸”时所付出的艰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夜深人静,不知有几人为表达精准,在一字一句的措辞上冥思苦想或者争论不休;若是瞌睡难耐,只好学古人“头悬梁锥刺骨”,和茶叶香烟为伍,常常弄得眼皮浮肿、头发蓬乱、面黄肌瘦,一副人不人鬼不鬼的模样;若是遇到“无米之炊”,也只能搜肠刮肚、闭门造车,一字一字往外“蹦”,急得抓耳挠腮,脑袋只想往墙上撞;若有材料拿不下,便饭吃不好、觉睡不着,一旦“灵感”涌上心头,猛然跃起,活像一个精神病人,“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三、行思坐想、铢积寸累,在“吹尽狂沙始到金”中收获日就月将的欢喜。写材料无非两件事:把事研究透,把字捣鼓精。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材料“想”不好,绝对“写”不好,下笔万万不可操之过急,要学会打腹稿、搭架子,框架一成,“装修”自然水到渠成。文字作为思想的外衣和内容的载体,值得我们去精雕细琢,正如周敦颐所言,“文所以载道犹车所以载物,故车者必饰以轮辕,为文者必善其词,皆欲人之爱而用之”,刻章琢句,是笔杆子的专属“洁癖”。“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要做好这两件事,关键在平时,要多思考、多积累、多练习,假以时日,功到自然成。一篇材料完稿,如释千斤重负,领导点头、同事好评,甚至文稿变成铅字,你的劳动受到了尊重,你的才干得到了承认,岂不心情舒畅、春风得意?回望来时路,大概每个写稿人都会遇到“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迷惘,都会经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锤炼,也都会收获“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写材料虽然不易,可既然要写,还是能写出些“道道”的好。(山东烟台高新区党群工作部:杨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