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要常态化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让老百姓可感可及。这一指示意义重大,为反腐倡廉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民生幸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犹如社会肌体中的“毒瘤”,侵蚀着群众的切身利益。这些“微腐败”行为,如克扣补贴款、违规占有公共资源、基层办事窗口“吃拿卡要”等,不仅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更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这些行为让群众在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里遭遇不公平对待,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这种现象还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群众与党和政府的信任关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一旦受损,党群、干群关系紧张,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在重视群众满意度的当下,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是衡量执政水平的重要指标。
常态化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意义深远。从维护群众利益的角度来看,这是必然要求。社会发展进程中,群众有权公平享有发展成果,只有消除腐败现象,才能保障群众权益不被侵犯,使他们平等参与社会发展并受益。从净化基层政治生态来讲,基层是党的执政根基,风清气正的基层环境能凝聚民心,让党的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
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要给小微权力装上带云台的“探头”。一方面,加强内部监督,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对基层干部的监督力度,对涉及群众利益的事务进行严格审查。另一方面,鼓励群众监督,拓宽群众举报渠道。可以通过设立举报信箱、举报电话,或者利用互联网平台接受群众举报。一旦接到举报,要及时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群众。
其次,给基层干部上好“紧箍咒”。通过开展廉政教育活动,提高基层干部的思想认识。可以定期组织基层干部参加廉政培训,学习党纪国法,观看反腐倡廉的警示教育片,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腐败的危害。同时,树立正面典型,宣传那些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层干部事迹,引导广大基层干部向他们学习。
再者,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明确权力运行的边界和规范,对于容易出现腐败问题的环节,如行政审批、资金管理等,要制定详细的规定。例如,在行政审批方面,规定办理的时间、流程和标准,防止工作人员利用职权故意刁难群众或者谋取私利。
总之,整治群众身边腐败“永远在路上”,只有通过多种措施协同推进,才能让民生幸福更有“含金量”,才能不断提升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为民生幸福“保驾护航”。(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